最终安庆绪决定暗杀安禄山,安禄山虽然是个皇帝,可是凭借安禄山的身体健康,想要把暗杀安禄山简直轻而易举,所以安庆绪带着严庄和李猪儿,三个人杀了安禄山。安禄山就这么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死在了自己亲儿子的手中。而安庆绪能够顺利到达安禄山的寝宫,是因为安禄山此人暴虐,对于奴才动辄打骂。其中李猪儿就是被安禄山变...
安禄山父子也遇上这种问题。公元756年正月,占领洛阳的安禄山宣布建国,自称大燕皇帝。虽然是沐猴而冠,但该有的架构建立、人事安排也一个不拉下,只是太子之位暂时空缺。安禄山的儿子原本不少,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留在长安的长子安庆宗被诛杀,老二安庆绪就成了实际上的嫡长子,被封为晋王。历朝历代,“晋”王...
安禄山帐下有一个叫李猪儿的人,从小就谨慎地侍奉安禄山,被阉割成太监后,更加受安禄山亲信。安禄山向来肥胖,肚子下垂到膝盖,每次更衣,需要侍从帮忙托着肥肉,由李猪儿系上腰带。安禄山晚年,更加肥胖,腋下和胯下常常生疮。安禄山反叛后,心中常常忧惧和愤怒,眼睛瞎了,不久又生了毒疮,脾气更加暴躁,左右侍从,常常...
李林甫在世时,安禄山虽有很多想法,但是并不敢太过放肆,等到李林甫一死,他就立刻和新宰相杨国忠又勾结在了一起。不过安禄山很快就发现,杨国忠能力比李林甫差了太多,而李隆基也年事已高,整个大唐内部暮气沉沉,腐朽不堪,于是安禄山决定起兵造反。安禄山不缺行军打仗的经验,手底下又有精兵良将,在最初的时间里...
由于安禄山死了,叛军的第二号人物史思明觉得跟着安庆绪混,没前途。于是他也带着八万叛军归降了唐朝。 可以说,自肃宗登基,自立门户后,形势突然就逆转了,一改玄宗时期的颓势。叛乱眼瞅着就要被剿灭。 然而,估计是一切都太顺利了,让肃宗产生了飘飘然心态。以致后来他干的坑人事,那是一点也不比玄宗少。 史思明投降后...
但是安禄山一路烧杀抢掠,动辄因为一点小事,严罚手下,很快便背离人心,遭到手下乃至亲儿子的怨恨。 03 逆气终然招逆报 安禄山早年阿谀奉承,伏低做小,在外人面前受了不少气,回到府中经常发泄在自己人身上。他身体肥胖,体虚气盛,脾气暴躁,睚眦必报,这些坏习惯在他称帝后愈演愈烈,为他的死买下引线。 起兵叛乱后,...
尽管安禄山之死让唐军获得了喘息之机,但安史之乱并未因此结束。安庆绪迅速掌握了军心,继续向唐朝发起进攻。此时,唐肃宗身边的李泌提出了“围点打援”的策略,希望能够持久消耗敌军实力。然而,唐肃宗坚持要立即收复两京,于是派遣了九名节度使,率领十数万大军,希望能一举歼灭安军。这种快速决战的想法,无异于以...
按照通常的规律,这场由安禄山主导的历史剧变,本应该命名为“安禄山之乱”,可最后却定义为“安史之乱”。原因说出来非常搞笑,叛军最高头领安禄山,统治一年就被自己的亲生儿子给杀死了。俗话说“血浓于水”,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为何要杀掉自己的父亲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权力?这...
安禄山之死虽为唐军赢得喘息之机,但并未结束安史之乱。安庆绪很快控制了军心,继续推进对唐朝的战争。此时,唐肃宗身边的李泌提出了“围点打援”的策略,希望能持久消耗敌军实力。但唐肃宗并不赞同,他坚持要立即收复两京。于是,唐肃宗派出九名节度使,率领十数万大军,希望一举歼灭安军。这种快速决战的想法犹如以卵击...
总结来说,安禄山之死是权谋、亲情和历史的无情洪流共同交织而成的悲剧。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胡人文化、权力争斗和人性的复杂性,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一代枭雄的命运的崩溃。这段历史提醒着我们,即使在权谋之争中,亲情也可能成为一切的牺牲品,而对身边的人要善待,不得轻视,因为小人物也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