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如果能够全力以赴,将你的六根全部集中在耳根上,闻耳根的闻性,听耳根的闻性,你就成功了,你就进入了清净,你就进入了三摩地的定力。明白吗? 所以一个闻字,就是我们娑婆世界能不能改变命运、能不能离开六道轮回、能不能跳出三界、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终成佛的一个字。谁能做到闻,谁就能成功;谁做不...
“毕竟无自体”,是指“闻”这个功能,是虚妄。而闻性里面的“性'是真实。这里,初入耳根之人,尚没有能力辨别闻性中的虚妄,如第二月,非真非妄。初入圆通,也没有必要去辨别,但守闻性,如如不动,如是渐增,只有到达”识阴“破时,行者才能真实地体会到”闻性“中的”闻“,是虚妄不实,不但“闻”是虚妄,”...
入守‘闻性’,就是跨入了华藏世界的‘富贵’之门。妙印法师开示被大乘铠 立即播放 打开App,流畅又高清100+个相关视频 更多 1548 0 00:31 App 在耳根‘修一天’,等于在其他根‘修一劫’。妙印法师开示 661 0 00:31 App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妙印法师开示 251 0 00:13 App (耳)识 =‘听或闻...
守闻性必须有声音做背景么?是的。闻性无形无相,若无声音反显,你将无从找寻,更谈不上守住它。就像树摇知风动,波浪显海风,诸相恰是表达佛性的媒介。什么声音最适合守闻性、反闻闻自性呢?持续的、无含义或听不懂的声音最合适,比如海潮音、马达声、梵语咒音。无含义你不会胡思,听不懂你不会乱想。 ...
在探索守住闻性的过程中,有人认为这就是见佛性。然而,将心长时间地保持在这种状态,并不等同于楞严大定。要深入理解观世音菩萨的修行之道,我们应当这样体会:首先,在闻性的基础上,进入无分别的境界,放下对所闻之物的执着;接着,在动静两种相貌中,都能保持清静,不生分别心;逐步地,连闻和...
有【能守】【所守】之二分,非是见性。故以此心长守,亦非楞严大定。来体会观世音菩萨的修行过程: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不...
修行反闻凡是专注在身体发热、气脉之类口舌生津或干涩眼前景物、现实景物、光芒佛身声音类别、声源等等乃至脑生疑惑皆是【作意错误】,未在闻性 (也不属于任何大乘法门)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4-03 16:06 收起回复 守意如城 以闻中入 4 我以为,不去听声,也不去寻静,也不用思考,只是简单地保持着、...
顶礼师父!我是一名初学守闻性的居土,我用师父刻录那个滴水声去守,当我手机放左边,就会感到在左耳根守,但当我手机放向后面很自然就觉得在向脑守,我也没有刻意去找声音,是不是初守闻性时会这样?还是错觉? 送TA礼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2-13 17:55回复 ...
4.守耳根闻性断根尘勾结 一、反闻自性断绝声尘 你知道反闻,就不会跟人家操大祖祖,那不反闻的人才操大祖祖。你反闻,都听不见了,雷打都听不见了,是不是这样,你怎么听得那么清楚?你还出来要跟人家对着干,操你大祖宗。你的反闻哪去了? 耳根的反闻,是跟声尘断绝,跟外面的声尘断绝,是不是这样?这后面都...
《法华经》全称是《大乘妙法莲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姚秦弘始八年鸠摩罗什三藏所译,属于大乘实相法,是直指佛乘,开权显实,指示诸法实相的微妙法门。这是说明三乘、五乘都是方便,只有一乘即佛乘才是真实的经典,为天台宗立说的主要依据。《法华经》是佛为了度众生,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