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省试成绩是甲一第一名,但因文章中的四个字却与状元失之交臂。省试结束后,仁宗皇帝要殿试宣唱,于是拿来试卷御览,第一名就是王安石。但是,当仁宗看到“孺子其朋”四个字时,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孺子”在当时有指太子小妾的意思,“其朋”就是聚在一起,四个字的意思就...
王安石,以变法流传于世,从文学上来讲,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可是在出仕途的时候,在科举考试中,却因为“孺子其朋”四个字丢掉了状元的称号,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1024年,21岁的王安石,代表江西临川,来到汴京参加皇帝主持的考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殿试。当时的王安石才华横溢,对取得状元的称号,信心...
王安石引用典故“孺子其朋”引发的故事郑鼎文“孺子其朋”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周书·洛诰》。这段文字是周公对侄子周成王的教导,意思是“你这个小孩子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具体背景是,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其叔父周公辅佐。周公以长辈的身份规劝成王要善待大臣,如同对待朋友一般。这个典...
宋神宗是变法的最高拥护者,可王安石的做法使得这段稳定的君臣关系走向了灭亡。王安石在各部安插自己的人,独断专行,排斥异己、把持朝政,引发了神宗强烈的不满,他的做事方式甚至自己人都不能理解。孤军奋战的变法就像是蚍蜉撼树,无疑是自取灭亡。1086年,位列唐宋八大家、曾被梁启超称为“三代以下惟一完人”的...
【王安石:孺子其朋】比司马光小两岁的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字介甫,而且跟前者一样也是官员的后代,也是从小就博览群书,后来又考中进士。据说,王安石甚至原本排名第一,只是由于仁宗皇帝不喜欢他考卷中的一句话,这才屈居第四。犯忌讳的那句话,叫“孺子其朋”。“孺子其朋”一典出于《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
“孺子其朋”这一典故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原文为“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这句话原本是西周时期周公对周成王所说的,意思是“你这年轻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这是长辈(叔叔)教诲晚辈(侄子)的口吻,是周公教导年幼的成王为君之道。 然而,在北宋时期,王安石在科举考试中使用了这...
有犯什么忌讳,只是王安石用的这个典故引起了皇帝的反感。 孺子其朋”一典出于《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本是周公对成王的口吻,一般理解为“你这年轻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一个年轻人在试卷中用长辈的口吻教训皇帝,当然容易引起仁宗皇帝的反感。此时的王安...
没有犯什么忌讳,只是王安石用的这个典故引起了皇帝的反感。“孺子其朋”一典出于《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本是周公对成王的口吻,一般理解为“你这年轻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一个年轻人在试卷中用长辈的口吻教训皇帝,当然容易引起仁宗...
但终究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独中三元之人。虽然说有才华的王安石与当时的状元,阴差阳错,但他终究也不后悔,她并不后悔自己写的文章,他也知道他自己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毕竟他知道他的才华是非常出众的,他的心胸也是非常开阔的。不知道,大家对对于王安石没有当上状元这件事情是怎么看待的呢?
就这样,原本第四名的杨寘,运气一个接一个,连升三级,高中状元。而原本居首的王安石,却落到了第四名。 王安石的落选,也让威名赫赫的唐宋八大家没有一个人拿到状元,太可惜了。 杨寘拿这个状元虽然有点幸运,但他对自己的实力非常自信,还没等放榜就迫不及待地把卷子抄了一份,拿着去找他哥哥杨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