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只要《楞严经》一天有人持诵,那么一天就有正法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诸多学佛之人,喜欢诵其《楞严经》,寺院也有诸如《楞严法会》等等。 《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宣化上人曾在对大众开示之时...
这一阶段,也就是学佛与修行的阶段,学佛就是向佛学习,而不是等着佛来救度,修行就是在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佛的期盼。对于这两个阶段,可以简单点理解,第一阶段包括的大多数民间的信仰者,而第二阶段,包括了大多数,学佛的人,以及出家人,在家居士等等。接下来,在向前走,就是学佛路上的第三...
南怀瑾先生说:“即心是佛,学佛需要信念,有信念才能发恒心,而学佛者最基本的信念就三个字:恭敬心。”然而,生活中真正拥有恭敬心的人并不多。有的人以为自己是在用功修心,其实是坐在那里贪图清净的感受;有的人觉得学佛很新鲜、好玩。这样学佛的人,都是没有去除个人的种种疑惑和毒素,注定难以收获,也不会...
很多修行者,历经一生岁月,不惜生命,跋山涉水参访名师,只为可以明心见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明心见性是所有修行者,追求的目标,也是印证我们,是否悟了佛道的标准。 所以说,学佛者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明心见性才行,更要知道,该如何才能明心见性? 明,就是明白的意思,而心在佛教中,有多所指,这里不多说,在小说西游...
这四恶,在佛教中有个共同的主人,那就是我执。佛教认为,一切痛苦皆源于我执。其实这世上,本来没有我,只是因为众生的无明,导致了我的偏见,而这种偏见,就是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源,我执的具体表现可分为这四种,我见,我痴,我慢,我爱。这四种恶源,就是学佛者,需要彻底断除的。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什么是...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有了这些基础,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开始学佛的人。但是,我们还没有开始修行...
如果一个学佛者不尊重这些人和事物,那么往往他的福报将会也会减少。这是因为佛教中有一种称为“信仰”的力量,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信仰,那么他的修行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学佛者应该尽可能避免这些行为,而要多做善事,尊重父母、尊崇佛教、神灵、师长和长者等等,以此增加自己的福报。同时也要牢记佛教中的教义,...
学佛既以摄心为主,则舍自心之外,一切都属缘助。近世学佛者多,成就者少,其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则如下:一者、但知求佛、求法、求僧,性属依赖,忘却自求、自修、自证。二者、以依赖于他,故必求最高无上之法与师,以冀速成,而不知实误。三者、以求最高无上故,遂生种种分别,而门户之见起矣。即此...
一、发菩提心 学佛之路,始于发心。正如经典所云:“诸佛如来,因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而发菩提心,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