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如今,亲情缺认、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 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1)敬亲。中国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道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历史传承和新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孝文化的起源 🌱孝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孝字的结构很有意思,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孝字的基本寓意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在上面为孩子遮风挡雨;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孩子在下面...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一种理念与精神,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致力弘扬中华孝文化为己任,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践行道德,和谐了身心、和谐了家庭,提升了生活和生命质量,获得了美满幸福的人生。
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其根源可追溯至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父母则是家庭的核心。儒家思想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道是诸德之本,是人伦之始。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孝,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原来,孝字的背后,是忠,是顺。可见,孝文化,就是忠顺文化,其实就是奴才文化。 为了弘扬所谓孝文化,统治者和卫道士们还大树特树“先进典型”,像“二十四孝”中的“尝粪忧心”、“卖身葬父”、“埋儿奉母”、“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哭竹生笋”、“涌泉跃鲤”、“戏彩娱亲”……胡...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