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孙策传位孙权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为孙权能力折服而早有想法。事实证明,后来孙权也确实将东吴发展得很好。其次,孙策当时确有一子,名为孙绍,但太过年幼而难以服众。孙策去世时,年仅二十六岁,而其子孙绍的年龄不详。不过,我们可以推测,即使孙策十五岁便有了长子孙绍,此时他也不过十二岁,而此时的...
在这种情况下,传位给相对成熟,有威望,有能力和潜力的孙权,比起传位于资质平平、毫无名望,容易引来朝臣不敬的孙绍自然是个更好的选择。 而且,我们从孙权继位初期"诸将宾客为礼尚简",也就是众臣嫌主公年幼,都不愿意郑重其事以礼相待,只有周瑜一人"独先尽敬,便执臣节"一事可见,如果是孙绍继位,情况只会更糟。
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孙策传位孙权而不传给孙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孙绍的年龄太小,相比之下年纪大一些的孙权更能够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孙策去世时年仅二十五岁,而此时他已经有了一子三女,因此作为最年长孩子的孙绍应该才五岁左右,孙权当时则是十八、九岁。正所谓"主...
因此,在笔者看来,孙策传位于孙权的第二大原因便是孙权确实有着治理好江东的能力,即使他不能让江东一统天下,但也不会是一个将东吴拱手相让的庸主。相比之下,孙策长子孙绍能力并不出众,也没有从小让孙策感到惊叹,基于此,孙策才放心大胆地将大业托付给了孙权。 原因之三,便是选择家族晚辈中更年长者继位是孙家的...
白话版《魏书》·孙绍传 孙绍,字世庆,昌黎人。世代仕官慕容氏。祖孙志进入朝廷,卒于济阳太守任上。父孙协,字文和,上党太守。孙绍少年好学,通涉经史,颇有文才,阴阳术数,也多有涉猎。初任校书郎,渐迁给事中,成年后兼羽林监为门下录事。朝廷大事,好言得失,于是为世人所知。曾著《释典论》,虽然不是尽善尽...
如果孙策将大权交给孙绍,不但孙绍无法控制局面,而且众多将才也都不会服从,如此一来孙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东基业将毁于一旦。因此孙策在临死之前才会将基业交给其弟孙权掌管,并且给孙权留下一句治国方针,“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而孙权当时已经18岁,在古代来看已经到了婚配年龄,并且孙权此前...
首先就是年龄问题,孙策从很早就开始带兵随父亲孙坚作战,所以在被人暗算即将死亡的时候,年龄才24岁左右,他都这么年轻,所以由于战争的关系,结婚也是比较晚的,所以当时的孙绍还处于一种不懂事的状态。所以年龄太小,很容易引起当时手下人的不服,毕竟大多都是自己父亲的军队,要是随意地将江山社稷交给一个不懂事的...
其时,孙策已有儿后代绍,但他最终将大业传给了弟弟孙权。有人问孙策为何不传孙绍,孙策说:“我儿虽聪慧,毕竟年幼,恐难撑起江东大局。权才谋深,最适合接我之位。”由此可见,孙策对孙权的才干和眼光非常认可。孙绍被冷遇,东吴宗室惨痛下场 孙权接手江东大业后,果然政略超群,很快就稳定了局势。而孙策的儿后代绍,在...
不过,率领江东子弟打下东吴基业的孙策在临终之际却选择了传位于弟弟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孙绍,这令不少人觉得疑惑。毕竟,和弟弟相比,自己的亲生骨肉无疑要更加亲一些,而且把自己的财产传给儿子是我国古代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认可的规则。 那么,为何孙策没有传位给孙绍,孙权继位后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侄子、侄孙的...
在孙权英明领导下,孙家势力日益繁荣,终于在公元229年建立东吴政权。作为江东之主,孙权继续孙策的开疆扩土之志。他派大军伐魏,收复合肥等故土。又击溃东兴之乱,平定江东。孙权同时也注重发展经济民生,使东吴国力蒸蒸日上。而孙绍也一直被孙权所信任和重用,担任重要军职,参与朝政。公元236年,孙权病重时临时传位给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