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去人欲,亦称“穷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关于教育任务的学说。《礼记·乐记》首先将“天理”、“人欲”对举而论:“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宋理学家为“天理”提供了哲学基础,并将封建...
“灭人欲存天理”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后成为宋明理学中的重要观点,并在朱熹的理学思想中得到进一步阐释和发展。 一、概念解释 天理: 指客观规律,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 有意识地遵循客观规律,将生命的意义拓展于更广大的时空之中。 人欲: 指无视客观规...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 种情况。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 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 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这个“存”是“存在”的存,“灭”是“毁灭”的灭。王阳明说“纯天理,去人欲”,这个“纯”是“纯粹”的纯,“去”是“去除”的去。两者说法不同但意思相近,都是要保留住纯粹的天理,去掉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人欲。那么,“纯天理”为什么一定要“去人欲”呢?无论是老子的《...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详细信息 灭人欲 名言的由来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
“存天理灭人欲”是王阳明心学中的一个观点,意指遵循宇宙的普遍道德法则(天理),同时克制和消除过度的个人欲望(人欲),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道德的完善。 王阳明及其心学简介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创立的阳明心学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也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这一思想在儒家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
换句话说《朱子语录》是朱熹弟子的笔记,书里“明天理、灭人欲”是弟子的记录,与朱熹的传述有所差别也是正常的,因为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不同。天理如明镜,人欲如镜上尘,“存天理,去人欲”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人活着就会有欲望,欲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其实,欲望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正是...
[名词解释] 存天理,灭人欲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朱熹认为,由于有了人欲,利令智昏,才使人所固有的天理受到蒙蔽,不能发挥作用,从而造成社会行为的不轨。所以,人欲和天理是不共戴天的。“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两者之间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