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重视章法也是写好甲骨文的关键。甲骨文书法的章法比传统书法更加富有变化,因此书写者需要特别注意把握文字的重心与平衡。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排列,使字的上下、前后、左右有机衔接,行与篇浑然一体,从而展现出甲骨文独特的艺术魅力。综上所述,全部1400个甲骨文汉字对照表不仅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更...
虽然在甲骨文字中,形声字的数量,比起象形和会意字的数量要少得多,但是汉字的这种主要造字方式已经出现,这就为汉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此后汉字主要就是靠“形声相益”孳乳繁衍的。《说文》共收小篆9353字,其中形声字有7700字,占到82.3%,就是有力的佐证。甲骨文...
既:甲骨文“既”字和“即”有些许类似,同样是像一个人跪坐在食器前。但在“既”字构形中,跪坐之人的“口”部是背向食物的(有时候是整个人背朝食物),表示饭已吃完准备离开。所以“既”字本来的意思是“食毕”,后引申为“完成、已经”。卜辞中多表示“已经”,又...
甲骨文金文丙字,高度形似三足鼎的侧视图,如此就看不见另一足。更为重要的是,三足鼎没有“领子”或“口沿”部分,没有把手部分,部分甲骨文金文与之一模一样。正因如此,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把姜寨遗址的“三足器”称之为“丙器”。仰韶姜寨文化之后,陶鬲取代“三足器”开始盛行,商代丙字字形中,还保留龙山...
说文解字 “襄”xiāng,象形字,‘襄’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甲骨文的‘襄’字像一个头嵌入容器的人,商朝后期逐渐衍生出多个版本,有的加若干饰笔、有的在容器内加一‘丶’。西周中期的一款是在‘襄’上部容器中加表义金属的‘吕’,这便是最早的‘镶’;但西周晚期的‘襄’在此基础上繁化,将‘吕’讹...
每个甲骨文、金文都是古人用纵横交错的线条抽象表达自然现象、意境的一幅“文”画,即书画同源或文画同源。“文字”来自于自然,用来描述自然。人们又利用“文字”记录如何做事做功,传承文明,改造自然。道法自然又回归自然,中华文明皆同此理。作为中国人,对中华“文”字的正确理解多么重要!正确理解“文”字,才能更好...
甲骨文,是中国的古老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开端阶段,是中国现存朝代古老的一种文字。属于上古汉语,而不是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之语言。 甲骨文最早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是商朝的文…
甲骨文“巴”巴(bā)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口部巨大的蛇形,本义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可以吞食大象的蛇,名为巴、巴蛇。图一:甲骨文“巴”例如,《说文解字》中,写道:“巴,虫也。或曰食象蛇。”翻译一下,即“巴是一种虫名,名食象蛇”。此外,“巴”字的本义还有不少说法,诸如虎、鱼、...
甲骨文就像架在图像和汉字之间的天然桥梁,朴实简洁得就像孩子们的涂鸦之作,是古人表达和认识世界的原初方式。而汉字也像孩子一样,从甲骨文开始,一点一点地成长到现在的模样。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字是怎样诞生的,小到一草一木,大到浩瀚宇宙。《全部甲骨文对照表》﹀ 一、雄伟期 甲骨文的发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