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孔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曹操为老不尊,父子二人为了一个女人争风吃醋,居然还想共享一个女人,就好比妲己作为战利品,被周武王赐给了弟弟周公,着实有些让人看不起。”曹操听后这老脸立马红了,他知道孔融是拐着弯儿在骂自己,气得暴跳如雷,真想立刻就杀了孔融。祸从口出“不孝弑母”,曹操痛杀...
在处死孔融的罪名后,曹操还给他安上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弑母”。这个弑母的罪名有如此多的人愿意去相信,无非就是因为孔融早期的一些不当言论,他们理所当然的就认为像孔融这样能说出孩子出生后就跟母亲没有关系了的人,做出弑母的这种事情好像也就不足为奇了,甚至还被很多的人唾骂。实际上,孔融并没有弑母,...
曹操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孔融的人气和才华,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隐患。从那时起,孔融的政治生涯开始步入险境。孔融的直率和坚持,最终导致了他与曹操的彻底决裂。曹操在权力的游戏中渐渐坐大,而孔融却因直言得罪了曹操,被排挤出核心权力圈。孔融的生命之路,也因此走向悲剧。公元208年,因被诬陷谋反,孔融被曹操下令...
尽管孔融身为名士,且具有特殊地位,但由于曹操掌握着实权,因此无法轻易找到合适的借口来除掉他,孔融却主动触犯了曹操的底线。孔融一贯以犀利的言辞著称,他公然宣称“父母无恩论”,即子女与父母之间并不存在深厚的情感纽带,父母对子女也并未施予恩惠。此外,他还声称自己拥有足够的粮食,即使送给陌生人也不愿给予...
孔融的母亲又说:“长者担任家事,罪责在我。” 史称“一门争死”。 最终孔褒被朝廷认定为首恶处死,而孔融也因此名声大振。 三十二岁时,孔融在杨赐手下任职,去拜访大将军何进时,因没有受到好的招待,直接辞职不干了。 三十八岁时,董卓进京,欲废汉献帝,孔融怒骂董卓,最终被驱逐到北海郡做官。
孔融:从让梨佳话到不孝之殇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孔融的名字因其四岁让梨的故事而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然而,这位年少成名的才子,其人生轨迹却远非一帆风顺,最终因一场政治风波,以“不孝”之名,陨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本文旨在通过孔融的一生,探讨个人品德与复杂政治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因为孔融的此番言论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违背,颠覆了父慈子孝的传统观念,曹操便直接给孔融找了一个不孝不敬的罪名,称他这是“弑父弑母之举”,就将其处死了,连带着他的两个幼子。这个四岁就懂得谦让的名士孔融,因与曹操政治立场不同,多次挑衅讥讽与他,最终被其以“弑父弑母”罪名处死,实在是令人惋惜!
最终,曹操以孔融不孝的罪名,将其处死并灭了三族。孔融死后,曹操更进一步,通过操纵舆论将孔融的形象丑化,称其为“不忠不孝”之人。坊间甚至流传着孔融杀兄弑母的恶名。这一切都源于孔融16岁时的一次事件:当时名士张俭因得罪中常侍侯览而被密令捉拿,逃至孔家时被孔融藏匿。事情败露后,孔融与其兄孔褒均被捕,...
"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今仍是传扬我国传统美德的佳例,孔融在四岁时便成为儿童的学习典范,被视为道德的标杆和谦和的象征。然而,课本未曾提及,孔融的命运怎样展开。事实多变,孔融最终因被诬以“不孝弑母”的罪名而被曹操杀害。这种转变令人困惑,一个人怎可能变化如此之大?孔融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孔融,字文举,...
孔融并没有弑母。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以恭敬孝顺闻名,曾有过让梨的典故。孔融之死与曹操有关。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死了孔融并株连全家。曹操给孔融定不孝罪名的依据是孔融曾说过一些被认为大逆不道的话,例如“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答为情欲发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