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善解人意的曹操就做了个顺水人情,为孔融这个推崇忠孝的孔子的后人制定了个不忠不孝的罪名,理直气壮地杀了他。 如果不是因为“不孝”,曹操要杀孔融还真找不到比这更致命的刀子。 理性地看来,孔融也许死得有点冤,是曹操的欲加之罪,但是,他的后半后也确实没干什么正经事,除了国骂就是国骂,这样的人,...
不知道什么原因,原本是两兄弟保护彼此的事,被传成了孔融杀兄,这件事之后,孔融成为了收留义士的义士,他因为这件义举名满天下,或许因为孔融成为了这件事的最后受益者,才被部分人说成是杀兄 孔融 何进 总之因为这个义举,加上孔融自身的博学,他的名望让众多大佬都不敢轻易惹他。何皇后的哥哥,杀猪出身的何进...
在解救孔融之后,孔融悄然为刘备筹备了一份厚礼:当刘备着手接管徐州之际,面临声望未稳的困境,饱受外界的质疑与抨击,此时孔融挺身而出,成为了刘备坚实的“理论后盾”。随后,袁绍雄踞北方,曹操在兖州崛起,威势赫赫,然而孔融并未依附于二者中的任何一方。他的幕僚左承祖建议孔融应与袁绍或曹操结交,孔融听后大为...
然而在建安十三年,孔融五十六岁的时候,曹操突然发飙,将孔融抓起来处死了,并且满门抄斩,曹操公布的孔融罪行有两个,一个是毁谤朝廷,欲图不轨,第二个是不忠不孝,不忠不孝从何说起呢?因为孔融说过这样一段话:父母生育儿女来说,有什么值得赞颂的,不过是情欲的产物,就像把东西放在盆中,出来了就没有关系了。
很显然,仅仅四岁的孔融便已经知晓了礼和孝,不然他也不会挑小的来吃,而这一切的背后又与孔融所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嫡孙,自幼便被孔子所提倡的儒家之礼法束缚着,作为孔家后人,虽然在汉朝独尊儒术之后便广受统治者的照拂,但前提是他们得有足够的能力接受优待。这就使得孔家后人对儒学的...
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目前尚有争议,咱就撇开不说了。但孔融十三岁时,他爹孔宙去世了,孔融哭得死去活来,悲痛过度到了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的程度,这事是真的!所以说,孔融不是一个伪孝之人。然后,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代,且带有很强的天赋,天性好学,博览群书,这些事情应该是不值得怀疑的吧?孔融十六岁那年...
纵观孔融的一生,许多行为似乎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例如,他拜访李膺时,未必有意给李大人留下深刻印象,毕竟当时他年仅十岁。他的行为更像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道德修养、才华和个性,而并非出于特定目标。【孔融的不孝】关于孔融是否尽孝,史学界一直存在显著争议。对孔融的孝行评价,常以其十三岁丧父时的表现为依据。《...
4岁就能让梨的孔融,56岁为何被曹操以“不孝”之名处死?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东汉末年的一代名儒,文章写得好,诗歌也别有一格,魏文帝曹丕论文时,将他与同时代的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是为“建安七子”。而一般读者了解孔融,则是从他四岁时就能让梨的故事开始的。
因此,不忠不孝只是曹操除掉孔融的一个借口罢了,曹操非杀孔融不可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两人政治目标的对立。 三、政治对立 孔融“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形同傀儡的汉献帝联在一起,处处时时与权倾朝野的曹操作对,由此铸成了合家死灭的悲剧。” 其实孔融与曹操的关系起初还是不错的,这是基于他们匡扶汉室的共同政治立...
孔融十三岁这年,父亲孔宙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悲痛过度,以致于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父亲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并没有丝毫的矫饰,可见他对父亲的孝顺。那么后来,他为何又会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死呢?这是一大疑问。 图2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 在孔融十六岁时,名士张俭为中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