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的话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 吾日三省吾身。 7.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 君子易事...
A选项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故A选项是正确的。 B选项最早是由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概念,意思是天下大事的兴盛、灭...
我想,对于一个只知厚己薄人的君子而言,别人是再也无有理由怨恨责备这个人的。我常说中庸之道无不吉,不招别人的怨恨责备,则吉的因素已经在其中了,当然这只是无不吉的小试牛刀罢了。儒学不仅达人心之理,也是合乎天时,应乎人事的。前提是要有这个厚己的功夫在心中。
“言必信,行必果”,在我们常人看来,这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可在孔子眼中,这种人只是小人而已。这里的小人,并不是骂人的话,不是指我们认为的那种“坏人”,而是与大人相对,意思是心量比较小的人。孔子之所以说这种人是小人,是因为这种人固执己见,不懂变通,没有中庸的智慧。“硁硁然”,是说...
《论语宪问》14.5|孔子说南宫适是个君子 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一章信息极为丰富。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有正面有反面人物。首先要读出来一点,那就是孔子对夏朝的历史是很熟悉的。这源自...
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大抵是一种“不问东西”的精神,他的一举一动从回来不是“目的导向”的,他将自己失败的结局、颠沛的生活,看成是“天意”、是“命运”。但是,即便是“天意”,是“命运”,都不影响他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的行为,这是他的信念与信仰。我们从更大的角度来俯视孔子的生平...
孔子说的这句话叫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人可能会说,你这句话中,少了一些标点符号。我想说的是,恰恰就是标点符号的问题,引起了争论,所以我没有打。因为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代的各种著作,后人在阅读的时候,要自己用圈圈,圈上停顿,这种就称为“句读”。因此这句话的句读就可能有这两种...
《论语》16.10,孔子说君子能考虑到九个方面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好巧和。刚阐释完帛书《五行》印象很深。所以还记得里边好几章都是阐释思这个字的。我引用第十章,大家可以看看那时的说法,再看看孔子的说法。可以说...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一章)(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有一天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