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治长第五(节选)子路有闻①,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贡问曰 : “孔文子②何以谓之 ‘文’ 也?” 子曰: “敏③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 ‘文’也。”子谓子产④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选自 《四书章句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
《论语》公冶长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 著 大中小 zǐ子lù路yǒu有wén闻,,wèi未zhī之néng能xíng行,,wéi唯kǒng恐yòu有wén闻。。 译文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论语》公冶长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圣人的智慧】子路是孔子十分喜欢的弟子,他那耿直忠烈的性格在温文尔雅的孔门中显得很突出。孔子和弟子们开了个玩笑:如果我的主张不能行于世,我将乘着小竹筏去海外隐居,跟随我的怕...
子路一听,高兴得不得了,就打算备船去了。这也反映出子路的勇于行,还有些呆拙。与子路比起来,我倒看似机灵一些,每天一本接一本地学个不停,一篇接一篇地写些体会,可从来没有过“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的想法,好像学习就是为了学习,闻得越多越好,压根就没想过学了以后怎么去做,真是悲哀!也许,这...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句话源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的公冶长篇。其字面意思是,当子路听闻了一条道理或知识,但在尚未能够将其付诸实践之时,他便会感到担忧,生怕再听到新的道理或知识。这句话不仅展现了子路对于知识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
论语·公冶长第五(节选)子路有闻①,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③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①有闻:听到一些道理。②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图,“...
这里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听到、看到、学到的都称为闻,这里是指正确的道。意思是子路听到新的道理后,如果没有去做,会担心又听到更多的道理。这句话的重点在一个‘行’字,首先我们要有志于学的态度,重于行的态度,也就是《论语》开篇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闻即是学...
子路有闻①,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②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③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④:“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选自《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注释】①有闻:听到一些道理。②...
【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朱子•论语集注】 前所闻者既未及行,故恐复有所闻而行之不给也。范氏(范祖禹)曰:“子路闻善,勇于必行,门人自以为弗及也,故着之。若子路,可谓能用其勇矣。”【…
一、子路有闻,未知能行 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以勇敢、直率、忠诚著称。在《论语》中,子路多次向孔子请教,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然而,在这一章中,子路却表现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他“有闻”,即有所听闻,可能是听到了孔子的教诲或他人的善言,但他并未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认同,而是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