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威慑论是关于刑罚所具有的给犯罪人造成一定痛苦和损失,进而使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产生对刑罚的畏惧感,从而遏制其犯罪意图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刑罚心理效应的主要方面,其核心目的在于警戒他人,预防犯罪。 一、刑罚威慑论的基本概念 刑罚威慑论认为,通过刑罚的严厉性、确定性和及时性,可以对犯罪人以及潜在犯罪人产生威...
“威慑理论”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A·B·安德森、A·R.哈里斯、J.米勒共同提出的一种阻止犯罪因素的数学模型,模型包含10个变量:犯罪类型(共6项)、犯罪所冒风险程度(取值0--100)、可能被监禁年数、可能被罚款数额、犯罪后可能的收益。模型的数学表述式为多元回归方程(Y =a+bx1...
一、威慑理论的核心内涵 威慑理论建立在人类理性选择假设基础上,认为犯罪行为是犯罪人通过衡量犯罪收益与刑罚风险后的决策结果。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刑罚的明确性、严厉性和及时性,使潜在犯罪人形成“得不偿失”的心理预期。例如,提高盗窃罪的法定刑期或破案率,可增加犯罪成本,抑制盗窃行为发生。这种理...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发动的几场战争中展现出强大的常规军事实力,使得不少学者开始思考一个国家威慑能力是否完全由核实力构成?似乎在常规战争中给对手累积造成毁灭性打击的能力同样可以形成有效的威慑。进攻性现实主义大师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其著作《常规威慑论》中认为,常规威慑与核威慑并没有本质不同,其作为政策工具服务...
《国家海上威慑论》是军事硕士左立平大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海上威慑同海战一样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是进攻的,也可以是防御的。不战而胜有两种涵义:一是通过海上威慑手段使对方放弃进攻企图,达到维护本国战略利益不受侵犯;二是通过海上威慑手段使对方放弃抵抗的决心,夺取那些...
因此,无论是程序性辩护还是无罪辩护,都被作为一种声东击西的“战略威慑武器”,尽管没有达到说服法官接受其辩护观点的效果,却对法院从轻量刑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的现实背景 战略威慑之所以可以被律师采用为一种普遍的辩护经验,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法院既没有作出程序性...
具体包含威慑(deterrence)与威逼(compellence)两种战略。前者是指通过武力威胁吓阻对手不要做某事,目的在于维护现状,后者是指通过武力威胁迫使对手做某事,目的在于改变现状。两者中,学者对威慑理论的研究更为广泛、持久和深入,在国际政治学科中已形成一套完整而详细的威慑理论。有关威慑的朴素思想,无论在东西方,古已有...
论文梳理了博弈论方法用于威慑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比较了博弈论方法与其它威慑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威慑格局概念,分析了完全信息条件下可信威慑的充分必要条件,基于信号博弈模型探讨了威慑信号传递机制;区分了学术上被混淆的威逼与胁迫概念,构建了威逼基本模型,提出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带有试探行为的威逼模型;构造...
在将网络威慑从理论推向实践方面,美国始终处在领先位置。继宣布重回大国竞争后,美国 2018 版《国家网络战略》强调“威慑”“进攻”和“同盟”。从历史上看,该战略几乎是 1986 年美国“海上战略”的翻版。无论是美国“海上战略”还是网络威慑,其目标都不仅是维护自身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更是扩张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