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一个姬姓的诸侯,又是一个唯一没有变法的诸侯,国力孱弱。所以燕王姬哙把王位禅让给子之,是自愿的,目的是为了令燕国强大起来。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姬哙若是真想让燕国强大起来,可以学习魏文侯,可以学习秦孝公,也可以学习齐威王……后来他的子孙燕昭王求贤若渴,任用乐毅等...
姬哙年老,不再听理政事,反而成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决断。以上故事可以看出燕王姬哙都被忽悠瘸了。想要拥有称霸的实力和贤明的名声,靠的是君主自身的实力,是有策略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制衡之术,而不是两三个臣子口头上的“为你好”。君主确实得纳谏,但也得多方听取正反大臣的意见、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是...
当时燕相子之因行事果断,处事有度得到了燕王哙的赏识。在听了苏代的建议后,燕王哙就把国家大事的处理权交给了国相子之。后来在苏代和大夫鹿毛寿的推波助澜下,燕王哙将国王之位直接禅让于燕相子之,并且将食邑三百石以上官员的印信交予子之,带头俯首称臣,从此归隐不问国事。影视剧截图 据史料记载,燕王哙生活...
姬哙对子之也是相当的看重,他心里甚至是考虑要不把王位让给子之。 姬哙的心思被子之的拥护者得知,便想方设法,以先古明君的案例,来表现子之那过人的才能,足以但得起一国之君。思虑再三,姬哙终于决定,退位让贤!他不顾朝中其他人的反对,把国家的大权全部交于子之,而他则是勤恳于农作。 但他不知道...
而姬哙(后人也称燕哙)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上,成为了第三十八代燕王。恪守墨家传统 燕哙虽然最后国灭身死,但是从他个人品性上说,称得上贤明之人,为什么这么说?《韩非子·说疑》,“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挥戈田猎。”从《韩非子》中我们可以知道,燕哙这个人不近女色,...
第38任国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燕王姬哙。燕国的创建者召公以贤能而为世人称道,作为召公的后裔,燕王姬哙也是个品行高尚的人,他体恤百姓、反对征战、为君正直,同时,也是一个彻头彻脑的“理想主义者”。时值春秋礼乐崩坏,战国虎狼硝烟四起。天下财富有一半之多在齐国,姬哙担心齐王田辟彊称霸,威胁燕国,整日...
燕王姬哙愚蠢,燕惠王坑爹,燕王姬喜坑儿子,可以说两代君主听信了佞臣的彩虹屁,险些导致燕国被灭。燕王姬哙虽然贤能,但不会用人。当姬哙说要禅位相邦子之时,子之没有推辞,立马接过来,这就注定姬哙所托非人。而燕国太子姬平时虽与相邦不和,但在父亲面前也不做做样子,当众拂袖而去。姬平不懂得隐忍,...
各国的改革图强离不了人才,他们总是有一名贤能之相辅佐君王,主持朝政,姬哙看中了这一点,常为自己身边缺少这样的大贤之才而悲叹。 有一次,苏代代表燕国去齐问候质子,回燕后姬哙问他:“我听说齐国有孟尝君,是天下著名的贤臣,齐王有这样的贤臣就能称霸天下吗?”苏代回答不能。
太史公记超话 燕王姬哙是怎么被忽悠着丢掉了自己的江山?燕王姬哙,是战国时期燕国的第二任国主,在他那个时代,纵横捭阖的苏秦、张仪依靠辩才和诈术横行多国,而苏秦的弟弟苏代、苏厉,同样依靠推销谋略受到各国的尊敬。其中苏代就在燕国,并且和燕国的宰相子之是亲家,这个子之野心勃勃,想要夺取政权,取姬哙而代之。但...
公元前316年,燕国丞相子之面南称王,燕国国君姬哙从一国国君变成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决断。子之当国三年,燕国大乱。燕王哙是如何一步步被臣下忽悠、禅让王位的?这得从苏代承袭哥哥旧业说起。苏代承袭哥哥苏秦的旧业,辅佐燕王哙 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