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拙胜——王羲之书法《姨母帖》高清赏析 小知识 《姨母帖》作为王羲之现存重要书迹之一,收录于唐代摹本《万岁通天帖》首卷,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帖为硬黄纸本,内容系王羲之哀悼姨母逝世的信札。其文本格式遵循东晋士族尺牍规范,如第二行“顷遘”后空半行,“姨母”二字提行书写,体现对尊长的礼仪。文本...
一、名帖简介 《姨母帖》,王羲之书,纸本墨迹,纵26.3厘米,横53.8厘米,6行,42字,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摹本),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对研究东晋书法和王羲之书法风格发展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如上图所示,此帖前半段的大字和后半段的小字形成比较强烈的层次感,王羲之的高妙在于如何让这种对比过渡更加自然,《姨母帖》靠的就是“遘”字下方的的布白,这一布白就是缓冲地带,虽然这一布白是王羲之为尊重其姨母而另起一行造成的,但是他能突然改变节奏,用小字书写,这不是很奇妙吗?所以这种书写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王羲之《姨母帖》早期经典,圆浑凝重古朴高华 目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为唐摹本,6行,一共42字。是在公元696年武则天命人双钩廓填,集于《万岁通天帖》中,位于第一帖。也是公认最接近于王羲之原帖的版本。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姨母帖》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属于“过渡型”的书体。从帖文来看...
《姨母帖》我们可以用“古拙质朴”四字来概括。结字扁,残留着隶书的方朴静穆的体势,笔锋起始多含蓄匿藏,用笔持重沉稳,饱满厚实,起伏跌宕的空间翻转幅度较小,书写速度也较为缓和匀速,应该是王羲之早年行书中的一件作品。 有学者研究认为,帖中的“姨母”是卫夫人。无论此说是否成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
王羲之《姨母帖》,是王羲之传世书札中最著名的唐人摹本之一,是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的唐人《万岁通天帖》第一帖。 《姨母帖》摹本在明清两代曾遭火灾。均被人从火中救出,现在仍能看到它的四周留有火灾痕迹。 (传)王羲之《姨母帖》 原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
《姨母帖》的隶意是由结字和用笔来实现的。就结字来说,王羲之的字一般不作正局,于欹侧中变动不拘,似欹反正,姿媚跃出,而此帖是作正局的,也就是以平正为主。帖中的几个长横非常醒目,更加深了隶意,“十三日”的“十”字、“顷遘”的“遘”字则几乎全用隶法。王羲之作品的点画一般不主故常,中锋...
辽宁博物馆《又见大唐》大展里展出了镇馆之宝《万岁通天帖》,第一帖就是王羲之《姨母帖》,这是一件被称为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传世唐人摹本。 “万岁通天”是唐代女皇武则天的年号。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王羲之的后代王方庆以家藏“王氏一门书翰”真迹进献朝廷,武则天十分...
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书法的审美也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古拙是一种美,妍丽也是一种美,各有千秋。而《姨母帖》因为在王书发展中的特殊时间段,因此其艺术性也是很高的:新体已开,古意未泯。王羲之是书法新体变革的重要人物,他的书法精深博大,面貌很多,而《姨母帖》无疑是研究其书法的一个很重要的侧面。
此帖是王献之得知姨母郗氏去世后所作书信,内容哀痛真挚,书法遒劲凝重,被誉为"天下第一丧帖"。此帖原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武周时期由王方庆进献内府,历经宋徽宗、岳珂、项元汴等收藏,清代入藏内府,现存墨迹纵26.3厘米,横253.8厘米。原文共六行:"十一月十三日,献之顿首:姨母安善。献之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