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 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
答案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赏析] 这是颇有哲理性的两句诗.一棵参天大树在它还幼小时,往往不受重视,要等到它枝干参天的时候,大家才会承认它的高大.树木...相关推荐 1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是什么意思?“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意思是: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耸入云了,人们才说它高。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的七言绝句《小松》。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
时人不识棱云木,直到棱云始道高的意思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的意思是: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耸入云了,人们才说它高。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的七言绝句《小松》。 1、全诗为: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2、译...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释义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解释: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赏析:此句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小松”的遭遇正是诗人人生际遇的写照,表达出诗人不受重用、空怀...
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新事物的发展过程,没有体现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 C正确,“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意思是说,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名句,其历史背景深厚且复杂。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普遍现象: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忽视了其内在的价值和潜力。在古代社会,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因为人们对于未知或难以理解的事物往往持保守态度。分析这句古诗的含义,我们...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句诗,托物言志,富含哲理。我们都知道,松树是林木中的英雄和壮士。在数九寒天,万木凋零的时节,唯独松树苍翠挺拔,傲然面对雨雪风霜。但是这凌云的巨松却是由刚出土的小松苗成长起来的。而一般人却认识不到它的将来,直到他长成参天巨树,人们才发现了它的高大伟岸。大松...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而且他真的做到了一生以诗为业。来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他——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他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很多作品都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常常能够深刻地打动人心。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反对浮华的风格以及过于艳丽的词句。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读他...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