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仁的人,凡事都能依于仁,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仁,没有人能比这样的人更勤于思考、勤于践行仁的了。讨厌不仁之人虽然比不上好仁者的积极主动,但能做到远离不仁者,洁身自好,不使不仁者的习气沾染到自己身上,而不为恶,亦得为仁。仁德之道关键在于践行,一个人倘若终日行仁德之事,是不会感到力量不足的。本文仅代...
孔子说:“我未曾见过真正好仁的人和真正厌恶不仁的人。真正好仁者,认为世上没有比仁更好的东西。真正厌恶不仁者,力行仁道,不使不仁的思想和行为加在自己身上。我们普通人,有能在一整日之内尽其全部力量去亲仁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可能有这样的人吧,我还是未曾见过。”孔子重仁,但又不将仁者的称号...
但是,世人都会有物质欲望, 所以都有些喜欢 “不仁”。 只要有物质欲望存在,孔子认为就不会看到 “好仁者,恶不仁者”。 孔子提出 “仁”的概念,是要人们永远地去不断追求它,不断接近它,但即便是竭尽毕生之力,也不能完全达到它。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 “仁无止境”。当然, “仁”也会通...
“无以尚之”中的“以”没有什么意义,只是用来帮助语气或填补音节,拿掉也不影响全句的意思。文言文中常有这种情况,前人多半用“语助”来称呼这样的词,现在成语中还保留了这样的用法,如“无以复加”“无以名之”。“之”是代词,指“仁”“好仁者,无以尚之”就是“喜欢仁的人,(在他心中)没有什么...
总之要将善恶截然的区分开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是非也是如此,同样的要把仁与不仁截然的区分开来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孔夫子在这里会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如何确定仁与不仁的界限是很麻烦的事情。 孔夫子进一步说到:“好仁者,无以尚之。”真正好仁的人,肯定把仁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超越他对这个...
【解读】是不是因为“世道衰,礼乐坏,仁者稀”,以至于孔子说,举目望去,竟没见过一个真正喜好、崇敬仁的人,也未见一个真正厌恶不仁的人呢?孔子在这里谈到了君子行仁的两个维度。既为仁人君子,则在行动上既能“好仁”,又能“恶不仁”,这里的“好”和“恶”,是君子行仁的主体自觉和实践的统一,也...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17.23)。仁义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故曰:“好仁者,无以尚之”。而“恶...
《论语》里仁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春秋战国 孔子及其弟子 著 大 中 小 zǐ子yuē曰::wǒ我wèi未jiàn见hào好rén仁zhě者,,wù恶bù不rén仁zhě者。。
里仁篇——我未见好仁者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白话】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的人,憎恶不仁的人。喜好仁的人,(就知道)没有什么能比仁道更好...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①尚:高出,超出; 【译文】孔子曰:“我未见过有喜好仁爱的行为,厌恶不仁爱的行为。喜好仁爱,没有比这更高尚的;厌恶不仁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