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官职> 奉礼郎 官名。唐高宗时因避讳改治礼郎置,员四人,从九品上,掌朝会、祭祀时君臣版位之次及赞导跪拜之仪,隶太常寺。宋初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 改制,复为太常寺从八品职事官。掌奉币帛授祭祀初献官,大礼则设亲祠版位。辽、金皆置,属太常寺。金从八品,掌设版位,执仪行事。元朝太...
起源与早期发展:汉朝:奉礼郎的前身可追溯到汉朝,当时称为治礼郎,隶属于大鸿胪寺的大行令,负责朝会时的礼仪赞导。东汉时期设有四十七个这样的职位。魏晋时期:沿袭汉制,但职位地位有所变化。北魏时虽仍保留,但成为闲散官职,北魏孝文帝时期对其进行了等级调整,从六品下改为从九品。隋唐时期:隋朝...
奉礼郎的代表人物是王勃。以下是关于王勃作为奉礼郎的简要介绍:文学才华:王勃自幼才华横溢,六岁能文,九岁研读《汉书》,十岁通六经,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赢得了满堂喝彩。仕途经历:王勃以出众的文才被朝廷赏...
赏析:这首诗前有一段小序,交代写此诗的经过,彼时,李贺在朝中任奉礼郎,琐事繁忙,好友谢秀才和杜云卿邀其作《五粒小松歌》。因为李贺那个时候正忙于选编书籍,事情较多,没有多余的时间写诗,十多天后,才完成了此诗的创作,也算是对好友的交代。这是一首吟咏小松的诗歌,在此诗中,李贺借写小松的不平...
元朝太常礼仪院置奉礼郎二人,从八品。 明朝时改名赞礼郎,为太常寺属官。掌祭祀、典礼时赞导事务。朱元璋称吴王元年(1367)设,隶太常司。洪武三十年(1397)始隶太常寺,秩正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三的。后革二人。另外,南京太常寺亦设七的,嘉靖中革一人。
唐朝的奉礼郎是掌管朝会、祭祀之礼的官员。奉礼郎这个官职在唐朝属于太常寺,主要负责在朝会和祭祀时安排君臣的位置,并指导他们的礼仪。具体来说,他们需要确保每个人都在正确的位置上,以及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跪拜等礼仪动作。此外,奉礼郎还负责赞导礼仪,即在重要场合提醒和引导参与者进行正确的礼仪行为...
奉礼郎是个什么官呢?奉礼郎属太常寺,太常寺是负责宗庙礼仪,而奉礼郎掌朝会祭祀时君臣的版位次序,及赞导跪拜礼仪。在唐时,太常寺设奉礼郎四人,从九品上。我们常说七品芝麻官,看来,李贺连芝麻官都比不上。就这奉礼郎都还是因为门荫入世,若他不是宗氏子孙,恐怕连这么个小官都讨不上。事实上,李贺...
奉礼郎这一职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名称的变迁反映了古代中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原称为治礼郎,源自唐朝高宗李治即位后为避讳而改名。在汉朝,它隶属于大鸿胪寺的大行令,负责朝会时的礼仪赞导,东汉时期设有四十七个这样的职位。魏、晋时期沿袭此制,但职位地位有所变化,北魏时虽仍保留,但成为闲散官职...
好好的京城文职不干,44岁高龄远赴边关,骆宾王为什么这么拼?1将近不惑之年终于端上了国家公务员的饭碗,骆宾王从此就要青云直上了吗?非也,非也!骆宾王在奉礼郎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6年,奉礼郎原名治礼郎,高宗时期为了避讳改成奉礼郎。这个职位古来有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朝会、祭祀时君臣仪容仪表的监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