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一家自焚,朱允炆内心有愧,又犯了宋襄公“假慈悲”的错误,不想再背负骂名。一道“不让吾背负杀叔”的圣旨,束缚了前方将领的手脚,也让朱棣从容不迫地亲临一线指挥,而不用害怕被伤及生命。夹河之战:盛庸功败垂成,诉说朱允炆“仁慈”下的酸楚;朱允炆为他的“仁慈”,吞下苦果。1400年冬季,后来“...
夹河那一仗,朱棣虽然赢了,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特别是他的骑兵部队,伤亡惨重。到了1402年,朱棣调整了打法,他不再跟盛庸在中原地区硬碰硬,而是直接带着军队快速攻打南京。这一招挺奏效,他最终打败了朱允炆,赢得了“靖难之役”的大局。这样一来,朱允炆的“仁慈”政策算是吃了大亏。说点关于历史书的事...
夹河之战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的演变常常受到领导者的决策和策略的影响。盛庸和朱棣都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朱允炆的失策最终导致了整个靖难之役的失败。这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对于领导者来说,智慧、决断和谨慎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夹河之战,作为明朝历史上靖难之役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呈现了权谋...
公元1401年,在夹河地区爆发了朱棣与盛庸的第二次大战。双方军队拼死搏杀,河两岸堆满尸体,鲜血染红了整条河流。盛庸在排兵布阵和指挥作战方面与朱棣旗鼓相当,展现出不俗的军事才能。但建文帝朱允炆过于仁慈,犯了和古代宋襄公一样的错误,导致盛庸最终功亏一篑,也使得朝廷在靖难之役中彻底失败。1392年,太子朱...
历史事件> 夹河之战 五代时,梁、晋之间的决战。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冬,晋王李存勖占据河北,遂兵锋南指,夺取黄河重要渡口杨刘城(今山东东阿县北杨刘村)。次年春,梁将谢彦章反攻杨刘城,决黄河水以阻晋军,为晋军击败。尔后双方调集重兵在胡柳陂(今山东鄄城北)决战,梁军被歼近三万人,晋军大将周德威父子战死,损...
靖难之役大战之五——夹河之战 1401年(建文三年)二月十六日,朱棣再次率燕师南下。 不久就抵达保定,朱棣向诸将分析形势,认为:野战容易,攻城艰难,如今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在德州,吴杰、平安驻在真定,我军若屯兵城下,他们必然合力援攻,如今真定距德州二百余里,驻军其中,敌必出迎战,取其一军,余敌必破胜。 夹河...
白沟河第二天对标高加米拉,夹河第二天对标坎尼???要是有西方版何新就成明朝伪史考铁证了这。当然夹河之战第二天的战斗也不是和坎尼完全一致。史书原文:忽东北风大起,尘埃涨天,沙砾击面,敌军眯目,咫尺不见人,我军乘风大呼,纵左右翼横击之,钲鼓之声震地,敌军大败,弃兵而走,斩首十万余级,追至滹沱河,溺水及...
夹河之战明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至三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盛庸部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地区进行的一次遭遇战。 经过 是年二月,燕王朱棣耻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之败,率师南出求战。时建文帝军总兵官盛庸统兵20万人驻德州,副将军吴杰、右军都督佥事平安屯军真定(今河北正定)。二十日,燕师抵保定,...
二十日,盛庸率军进扎于武邑县南的夹河,两军相距仅四十里。二十二日清晨,燕军开始向夹河列阵而进,至午时抵达夹河。盛庸列阵坚严,阵旁火车、锐弩齐列。燕王朱棣以轻骑三名掠阵而过,再以步卒五千攻击敌阵左掖,骑兵万余冲其中坚。盛庸的战阵严整,燕军攻冲受挫。燕将谭渊见敌阵噪动尘起,一马...
靖难之役夹河之战的经过 明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至三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盛庸部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地区进行的一次遭遇战。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燕师南下。二十日,燕军进抵保定,朱棣向诸将分析形势,认为野战容易,攻城艰难,如今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在德州,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