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络,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漏谷。见该条。 出自A+医学百科 “太阴络”条目http://www.a-hospital.com/w/%E5%A4%AA%E9%98%B4%E7%BB%9C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太阴络”的留言: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别名:太阴络。 穴义: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名解: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物也。漏谷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
首页 / 词典 / 太阴络太阴络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即漏谷[www.xunqihuang.com]。见该条。收藏(0) 纠错医案 书籍 文章 方剂 药材 试题 枳实薤白桂枝汤、苍牛防己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治疗痰瘀阻肺型喘证案 患者,男,81岁。2014年11月22日初诊:诉咳嗽2个月,加重3天。患者每年冬季,咳嗽、...
第一节 足太阴经络 一、足太阴经脉 (一)循行:《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二)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
💉 足太阴腧穴: 脾足太阴之脉,首穴为隐白,末穴为大包,左右各21穴。其中11穴分布于足部和下肢内侧面,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 井穴:隐白 荥穴:大都 输、原穴:太白 经穴:商丘 合穴:阴陵泉 郄穴:地机 络穴:公孙 脾之大络:大包💡 主要病候: 脏腑病:胃脘痛、腹胀、呕恶、暖气、食不下、黄疸、小便不利、...
一、手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图3-1-1) ...
足太阴脾经已有“足太阴之络”公孙,为什么又有“脾之大络”大包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分清“经”与‘脏”的慨念。“足太阴之络’是四肢部的络,属于“经”的分支,它“别走阳明”,沟通足太阴与足阳明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一、足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图6-1-1、图6-1-2) ...
脾之大络, 名曰大包, 出渊腋下三寸, 布胸胁。 舌本: 指舌根部。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2/13 足太阴脾经循行简示 连舌本散舌下 挾咽 上膈 心中 入腹(属脾络胃) 膝股内前廉 交厥阴前 胫骨后 大趾端 核骨 内踝前 上踹内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3/13 二、足太阴络脉 《灵枢·经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