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译文:最有智慧的领导叫太上,下面的人仅仅只是知道他这个人的存在; 次一等的领导,人民亲近并称赞他;再次一等的领导,民众畏惧他;最差的领导,民众会...
《道德经》第十七章开篇讲了治国理政的4种境界。“太上,不知有之”是治国理政的至高境界;“亲而誉之”属于第二种境界;“畏之”是第三种境界;“辱之”是最差的。“太上,不知有之”,顾名思义,最好的管理者(统治者、国君、帝王等称呼),老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我觉得侧重点是世俗意义的高尚德性...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高层次的统治者,人民只听说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民亲近他们、赞美他们;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他;最低层次的统治者,人民羞辱他们。
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出自《道德经》第十七章。 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用来评价治理的境界。“太上,不知有之”的意思是最高的治理水平是,老百姓根本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有的版本为“太上,下知有之”,翻译为最高的治理水平是,老百姓仅仅知道上面有...
《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治理国家,最好的统治者,人们意识不到他的存在;其次也就是差一等的统治者,人民会亲近他且赞誉他;再差一等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害怕他;再差一等的统治者,人民会远离他,轻侮他。老子崇尚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
《太上玄元道德经册》,尺寸为32.4×17.5厘米,现珍藏于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板桥校舍图书馆。此作虽为刻帖,却仿佛能透过刀锋见笔意,让人感受到王羲之挥毫时的那份从容与洒脱。此经书内容源自三国吴建衡二年(270年)的古老写经,是王羲之晚年精心书写的一部道德经上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本经书的背后,还隐藏...
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出自《道德经》第十七章。这句话用来说明管理的境界。 最高层次,“ 太上,不知有之;”最高的管理境界是,老百姓不知道管…
第十七章 信而贵言太上①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②其贵言③。功成
全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释义:最高等(的统治者),百姓知道有这个人而已;其次,百姓能得而亲近和赞誉;再次,百姓(因其以威权治国而)畏惧;更次,百姓(因其以智治国,施谋用计,民避之不及而)轻慢。 探究:老子认为最高等的为政者,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自然而然而天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