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代大螟发蛾期比二、三化螟早,当大螟发蛾时,大部分水稻尚未插植,而田边杂草已很嫩绿,所以第1代多在杂草或甘蔗、玉米、茭白等寄主上发生为害,5月以后才转移为害水稻,12月间又转入为害秋植蔗苗。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虽不及二、三化螟,但对黑光灯趋性较强。产卵部位多在叶鞘内侧,田边比田中产卵多,故边行受害...
幼虫老熟后移至下部叶鞘内或稻丛间化蛹,少数化蛹在枯孕穗或稻茎中,在玉米田内多在枯心或虫伤株叶鞘内化蛹,少数在健株叶鞘内化蛹;麦田枯心、白穗中的大螟在麦茎中或转移到稻桩中化蛹。大螟抗逆力较强,耐低温,三龄幼虫就能安全越冬。气候条件对其发育进度影响较大,大螟的繁殖为害与水稻栽培制度和品种布局关系...
在生活习性方面,大螟主要以幼虫形态在茭白、水稻等作物的茎秆或根茬内越冬。当春季气温高于10℃时,老熟幼虫会开始化蛹,并在15℃时羽化成成虫。成虫会将卵产在春玉米或田边看麦娘、李氏禾等杂草的叶鞘内侧。孵化后的幼虫会转移到邻近的水稻上,蛀入叶鞘内取食,受害处会出现红褐色的锈斑块。此外,大螟的成虫还具...
大螟又名稻蛀茎夜蛾、紫螟,学名Sesamia inferens。成虫雌蛾体长15mm,翅展约30mm,头部、胸部浅黄褐色,腹部浅黄色至灰白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浅灰褐色,中间具小黑点4个排成… 关注话题 管理 分享 百科 讨论 精华 等待回答 简介
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前作播种早,有利于越冬代蛾产卵,种植杂交稻,由于茎粗、叶鞘宽阔,有利于产卵和幼虫存活,也易大发生。 卵期天敌有稻螟赤眼蜂。幼虫和蛹期有中华茧蜂、螟黑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螟黄瘦姬蜂、螟黑瘦姬蜂、螟蛉瘤姬蜂等。青蛙、蜘蛛等也捕食大螟的成虫和幼虫。
大螟形态特征 大螟是一种昆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蛀茎夜蛾属。其成虫雌蛾体长15mm,翅展约30mm。头部和胸部呈现浅黄褐色,腹部则由浅黄色逐渐过渡到灰白色。触角为丝状,前翅为近长方形,呈浅灰褐色,并且中间有四个小黑点排成四角形。雄蛾体长约12mm,翅展27mm,触角呈现栉齿状。 卵的形状为扁圆形,初为白色,之后...
大螟属鳞翅目,夜蛾科,蛀茎夜蛾属,多发生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的多食性害虫。近几年成为邯郸市玉米田上升为害的新发害虫,2015年最先在馆陶县夏玉米田始见被害株,当年11月下旬大名县发现其越冬老熟幼虫,2020年魏县边马、娄底一带发现该害虫钻蛀造成玉米枯心苗,...
是的,大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它不仅对当地作物造成危害,还可能在迁徙过程中传播病虫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一、什么是大螟 大螟是一种鳞翅目昆虫,体长3-4厘米,翅展可达8-10厘米。它在生长周期中有着完整的蛹化,成虫性成熟期一般为6-8月份。 二、大螟的迁飞习性 大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它常出现在北方地...
大螟(Sesamia inferens)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分布于北纬34度以南,即陕西一河南信阳一安徽合肥一江苏淮阴一线以南。该虫原仅在稻田周边零星发生,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双季稻区推广杂交稻以后,发生数量上升,成为水稻常发性主要害虫,年发生面积超过167万h㎡。在长江流域部分稻区,其在几种螟虫中的比例可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