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光谱 从大气吸收光谱看出(见图):在2.7和6.3微米附近以及21~100微米之间,有水汽的强振转吸收带;在2.7、4.3和14.7微米附近有二氧化碳的强振转吸收带;而在可见光区和8~13微米红外区,吸收不明显,是两个对遥感探测和大气辐射十分重要的大气窗区。若接收辐射的高度由海平面移至高空,如移至11公里高空...
激光雷达向大气发射特定波长光束,通过接收后向散射信号的时间分辨数据,构建垂直方向上的scd廓线。卫星传感器搭载多光谱设备,利用大气顶部的辐射数据进行全球范围监测,需要结合地表反射率模型消除下垫面干扰。 数据处理面临多个技术瓶颈。气溶胶复折射指数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吸湿性颗粒物在不同湿度下的光学特性变化难以准确...
大气辐射光谱可分为太阳辐射光谱和地表反射光谱。太阳辐射光谱是指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后在地表上的光谱特征,其中可见光谱范围为400-700纳米。地表反射光谱是指地表反射出的光谱特征,其形状和波长分布受地表类型、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大气辐射光谱的观测和研究,可以了解大气中不同组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差分吸收光谱技术(DOAS)是由上世纪70年代末由德国Heidelberg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的U.Platt和D.Perner共同提出来的。该技术是以大气中的痕量污染气体对紫外和可见波段的特征吸收光谱为基础,通过特征吸收光谱来鉴别大气中污染气体的组分和浓度。如标准污染物NO2、SO2、NO、O3和芳香族有机物苯、甲苯、间,邻,对-二甲苯和...
观察大气的吸收光谱,我们发现一些显著特征(见图)。在大约2.7和6.3微米以及21至100微米的区域,水汽展现出强烈的振动-转动吸收带,对遥感探测和大气辐射具有重要意义,构成了所谓的“水汽窗”。而在可见光区(0.4至0.7微米)和8至13微米的红外区,吸收作用相对较弱,是进行遥感测量和理解大气辐射...
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有 1)0.3-1.3μm: 包括全部可见光(95%),部分紫外光(70%),部分近红外光(80%)。是航空摄影成像和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方式在白天感测和记录目标电磁波辐射信息的最佳波段,如Landsat的TM Band1~4。 2)1.5-1.8μm和2.0-3.5μm:近、中红外波段。是白天日照条件好时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如TM ...
在这个波长范围内,大气层中的分子或者颗粒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导致光线的衰减或消失。这种吸收光谱的特性对于大气科学和遥感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905纳米波长范围内,大气层主要吸收的物质包括水汽和一些气体,比如臭氧。这些物质对于这一波长的光线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水汽在近红外波段(其中包括905纳米)具有很高的吸收...
大气透过率光谱 大气透过率光谱是指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透射能力。大气透过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大气条件、温度、湿度和能见度等。在特定的大气条件下,不同波长的光线通过大气层的透射能力会有所不同。 大气透过率光谱的研究对于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遥感、光学通信和气象预测等。在遥感领域,了解大气透过率有...
大气光谱透过率 大气光谱透过率(atmospheric spectral transmittance)是2005年公布的航天科学技术名词。公布时间 2005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出处 《航天科学技术名词》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