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庆关 《辞海·大庆关》:古关名。本名蒲津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改名。故址在今陕西大荔朝邑镇东黄河西岸。明置巡司、税课局于此,为晋、陕间黄河重要渡口。明万历后河决关毁。而“蒲津关”《辞海》释文曰:“见临晋关。古关名。战国魏置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城东黄河西岸,故名。扼蒲津渡...
按《辞海》释文,大庆关即蒲津关,蒲津关即临晋关。也就是说,临晋、蒲津、大庆则属同一处关隘,只是史上不同时期名称有别而已。 大庆关铁牛今何在作者:杨孟冬了解这个命题,先来看一份档案。《辞海·大庆关》:古关名。本名蒲津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改名。...
历史地名> 大庆关 本名蒲津关。在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东三十里黄河西岸。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改名大庆关。明时因黄河西徙,关在河东岸,故于今朝邑镇东七里另置新大庆关。1929年分朝邑、华阴二县于此置平民县。1950年废。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以蒲津关改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西岸。
千年古渡——大庆关,春秋至唐代前称为蒲坂渡,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改名为大庆关。大庆关所在今陕西大荔赵渡镇黄河西岸。据史料记载,曾经的大庆关,行人游客如织、车马辎重如云,一派开元盛世的景象,大庆关逐渐发展成秦晋交通的枢纽,成为山西货物入陕的要津。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大庆关曾是军事和经济重要...
🌟黄河岸边,大庆关的故事流传千年。这个古渡口,从春秋到唐代被称为蒲坂渡,北宋时更名为大庆关。📜🌊1926年,黄河东移,带来了几万亩的新土地。朝邑县长上书北洋政府,提议招募河南山东的难民来耕种。冯玉祥督陕,加强对三河口的管理,1929年,平民县应运而生,县城就设在了河东的大庆关。🏡🌊...
陕西大荔讯【李世居】4月29日,在赵渡镇大庆关,柳枝吐绿,河水荡漾,游人如织。春暖人间时刻,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感受大自然的“亲情”。在游园里,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独自赏花,审视和谐。他们感受回味这里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遐想那铁牛到底还在哪儿以及那先民们怎么穿越黄河和古时的繁华的故事⋯⋯。据...
明初,大将军徐达曾重造河桥攻打大庆关,再取陕西,但不久浮桥即被冲毁。明代先后四次重修蒲津桥,但每次重修不久,就被冲毁。想再次在蒲津关造桥就成为了梦想。秦晋间只有靠舟楫互通往来。 至于蒲津桥剩下的铁牛,朝邑历代县志均没有铁牛图,但文字记载铁牛地锚已在明代中期就沙淤,渐次俱埋泥沙中,不见踪迹。而河东...
——觅踪大庆关之一 原创/拜啸霖 追溯家族姓氏渊源,研究被成吉思汗封为“国王”“左万户”,被蒙古民族敬奉为“成吉思汗金肯巴特尔”的先祖木华黎,其“统领伐金,经略中原”时有多次自大庆关渡黄河的记载,虽家乡在大荔,对大庆关知之甚少,遂产生寻觅大庆关踪迹的想法,2020年深秋的周末,与砚岭先生自驾车从西安直...
「聚大荔·文苑」大荔大庆关前说铁牛(绕口令)文/刘志义 说的是:有一团队游客去逛游,到黄河岸边看石牛。瞧脚下黄河之水流,隔着看到鹤雀楼。山西永晋展藏四铁牛,雄壮憨厚大瞪双眼低着头。铁锁链系着大铁牛,这就是当年渡船用的牛。正讲着:有位游客好奇问导游,这大庆关咋沒有铁牛。导游讲汗满头,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