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应为新,即革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B. “止于至善
全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语出儒学经典《大学》。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了解并达到人们都具有的至善的道德本性,在于推己及人,帮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为有道德的人,最后的结果是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并保持人类最高的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
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大学》开篇,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亲近人民,在于达到完美的境界。“在明明德”指的是要明了高尚的品德,即弘扬美德,发挥正能量。一个拥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人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礼记·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意思是“大人之学”或者“君子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性,并且推己及人,把这种品性运用到教育和引导人上去,最后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经典《大学》,它不仅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目标,也为我们当前的教育指明了方向。明明德,意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使他们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当今社会,这种品德教育尤为重要。 亲民则是鼓励师生共同致力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1【题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要追求至善,我们应该()①树立底线意识,法律要求做的积极去做②摒弃身上陋习,追求美好未来③既要乐观向上,又要好高骛远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A. 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210...
第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明明德。明指明白、清晰,德指道德、品德。在大学里,这个“明明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大学育人的首要任务。在大学里,明明德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明明德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实现,而且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地追求和践行。只有在这样的...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顿悟大道、回归天真本德的过程;明明德就是德需渐修、进德修业的过程;在亲民就是修己安人、自利利他的过程,三者是一则三、三则的体相用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道可顿悟悟心性: ...
字面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找到并弘扬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光亮的德行,在亲近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纲。大学之道:朱熹有个说明,一个人在十五岁之前,学习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礼节,就是学习小孩该学习的东西,十五岁之前称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