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国家机关绝大多数设立在城市中心区,职工宿舍也多是大院,封闭式小区进一步增多,客观上加重了北京的大城市病。北京市要在服务好中央的同时治理大城市病,是其面临的特有的难题。在分析了北京大城市病的五大成因之后,楼继伟接着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尽可能落实街区制;2016年2月,国务...
其中提到,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高质量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和土地政策资源,系统推进大城市病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完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指引》全文如下: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平急功能复合的韧性城市规...
“大城市病”的形成是在城市日积月累建设发展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形成因素多元而复杂。破解沉疴顽疾,既需要“猛药”,更需要“缓药”。近年来,本市把占道经营、群租房、无证无照经营等城市治理任务并联推进,大部分任务进入“发现一处、治理一处”的动态清零治理阶段。同时,制定出台围挡规范治理、桥下空间...
陆铭:从创造就业的角度来讲,随着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一些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创造服务业就业岗位的能力也会加强。受此影响,会持续出现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在产业集聚方面,首先,由于服务业的供求在时空上天然具有不能分离的倾向,因此绝大多数服务业的集聚状态是跟人口的集聚高度一致的。...
北京交管推进“大城市病”交通治理 2024年,北京公安交管部门着眼“治堵、治乱”,优化、改造、治理交通问题。其中,启动交通优化攻坚“双十工程”,并以全市161处主要路口为重点开展路口专项治理,实现“双十点位”及周边机动车流量和平均车速都提升近两成,161处重点路口电动自行车亡人事故数量下降。西城女铁骑在鼓楼...
杭州也在治理“大城市病”中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正视问题,切准大城市“病因”根源 杭州的“大城市病”,病因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滞后、不均衡,城市宜居品质需进一步提升。杭州近10年人口增加323万,给公共服务带来很大冲击,处于超载状态,但受制于规划统筹、土地...
从大尺度绿化,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到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再到发展区域快线,促进环京地区一体化发展,北京以钉钉子精神不断推进城市规划落地见效。5年砥砺前行,北京新版总体规划第一阶段目标已全面完成,接受公众检阅。北京全市常住人口规模已从2016年2195.4万人峰值降至2021年...
第一,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没有实行街区制;有观点认为,从工业化推进到城市化,必然带来大城市病,这个观点并不成立。中国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城市病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发达国家城市都为街区制,生活便利、交通顺畅,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四面通达,将卫星城和主城区相互连接,使得就业和居住之间的连接更为方便。
一、成都市主要“大城市病”及成因 (一)单中心圈层式发展惯性仍然较强 过去十几年成都一直致力于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但延续多年的单中心圈层式发展模式的惯性仍然较强。一是中心城区人口功能高度集聚,逐步带来交通拥堵、城市空间品质下降等问题,部分非核心功能亟需疏解。二是中心城区...
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推进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总的考虑就是要在“去、治、进”上下功夫,瘦身健体,补齐短板,提质增效。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治理大城市病、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治本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