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楼,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鼓楼东大街317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瑰宝。这座楼最初建于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金代时期,它被改建为钟楼,楼上的大铁钟重达2500余公斤,铸于金明昌七年(1196年)。🔨 历经沧桑,大中楼共经历了七次重修。元大德九年(1305年)发生地震后,楼被重修。明...
从临汾南大街眺望大中楼,照片的底部为“仓颉造字处”碑 相传,汉字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临汾城南西赵村是仓颉故里,也是仓颉造字的地方。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申辰仲秋,平阳府邑令河间李甲荣在西赵村仓颉造字遗址上立下了这块“仓颉造字处”的石碑 ...
临汾大中楼:古城的心脏 临汾大中楼,这座位于临汾市中心的古老建筑,不仅是临汾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这座鼓楼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60米,楼高43.76米,是中国最高的鼓楼之一。大中楼始建于北魏时期,历史悠久。楼上悬挂着一口重达2500余公斤的大铁钟,据说是金明昌七年铸造的。根据方志和碑碣的记载,临汾鼓楼...
大中楼位于临汾城中偏西街衢,是临汾古老文明的象征。以下是关于大中楼的详细介绍:历史背景:大中楼始建于何时无确切文献记载,但据史学界专家考证,有金代改建取名钟楼之说,且楼上悬有金明昌7年铸造的万斤大铁钟,因此推断其最晚建于北宋时期。重修与匾额:据《山西省志》、《平阳府志》、《临汾...
一名穿着冬装的日本士兵端着枪在大中楼上站岗,楼下是鳞次栉比的临汾街市建筑,远处可见大云寺的铁佛塔。铁佛塔是一座六层方形砖塔,高三十余米,塔身四面镶嵌有琉璃佛教浮雕,造型各异,金碧辉煌。铁佛塔因宝塔底部供奉的铁铸释迦牟尼头像而得名,这尊佛首雕像高约六米,重达十余吨,为唐代铸造。这尊佛首造像造型...
🏰 在这两条村的小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碉楼——大中楼。它矗立在村的中间高处,守护着村民的安危。楼顶的设计独特,远看犹如一顶腾空的帽子,别具一格。🎩🚶♂️ 尽管碉楼的楼梯已不复存在,无法登至顶层,但在高处远眺,村子与江面的美景尽收眼底。感受田园的惬意微风,此次旅行定不虚此行。🌾🌊...
“大中楼”楼顶确实置有大钟,在以前的动乱岁月,正常走表计时,白水村民在“大中楼”落成之后,皆以楼上之钟指示时间,安排生活作息,“大钟”深得民心。且楼体在当时显得规模庞大,村民将“大中楼”误作“大钟楼”,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而“大中楼”名中之“中”与“钟”同音,“大钟”较“大中” 更合乎口语表达常理...
临汾市区的大中楼,以其高大雄伟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帝尧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征。这座楼因建于东、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得名,千百年来一直是当地居民的骄傲,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世传民谚:“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 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大中楼的高大和壮观。大中楼不仅在临汾市区内龙盘虎踞...
大中楼历经沧桑 临汾大中楼,饱经历史沧桑,屡有修复。据《山西省志》《平阳府志》以及《临汾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前,历代已重修过七次。 第一次是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平阳发生大地震,鼓楼首遭毁坏。后金人定都北京,古平阳地理位置险要,被称为京都腹里,地方官对损残之鼓楼,进行改建,并取名中楼,铸钟悬...
登上1940年的大中楼,向东望去,当年临汾城内东大街及其周边地区的景色一览无余。画面远端所出现的是古城的东门——武定门。在这幅照片拍摄的8年之后,1948年解放临汾的战役之中,因临汾古城墙体非常厚实且坚固,很难通过云梯或者炮击攻破墙体。解放军部队改变了一贯的常规战术,在画面中东侧城墙处,通过坑道爆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