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余人”是指19世纪俄国文学中一类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2)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不愿与贵族社会同流合污;(3)他们无法摆脱贵族传统的影响,缺乏生活目的而又无实际工作能力,最终一事无成;他们既不能站在政府一边,也不能站在人民一边,因而成为多余人;(4)这类形象暴露了沙皇专制农奴...
“多余人”形象 提示:“多余人”形象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系列典型人物,大多是出身贵族的青年,既不满现实,又无所事事,他们“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赫尔岑语),只能作一个社会的“多余人”,这类人物的鼻祖是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接下来有莱蒙托夫的毕巧林、赫尔岑的别里托夫...
但这类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从奥涅金到毕巧林、罗亭,再到奥勃洛摩夫,“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其先进性逐渐丧失的发展过程。【考点】19世纪文学(二)——概述反馈 收藏
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形象;屠格涅夫的《罗亭》成功地塑造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的罗亭这一“多余人”形象;冈察洛夫的代表作《奥勃洛摩夫》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的形象。
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俄国文学作品中主要的正面人物系列形象,主要的有奥涅金、罗亭、别里托夫等。他们都是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其共性是,个人禀赋较高,受过资产阶级教育,不满贵族上流社会庸碌生活,自认为高于周围的人,与之格格不入;但是,他们都过着寄生的生活,远离人民,普遍缺乏意志力,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往...
奥涅金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所谓“多余人”是指19世纪20年代的前半期中一些贵族青年,他们有良好的教养,聪明的头脑,想有所作为,却又脱离人民,找不到出路,而且也没有必要的毅力和能力,结果是一事无成。 奥涅金就是这样的人——他对上流社会不满,却又离不开上流社会;他想干点有意义的...
多余人形象是指俄国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青年形象。他们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成为多余的人,无用的人。通常认为,多余人形象有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毕乔林(《当代英雄》)、罗亭(《罗亭》)、别里托夫(《谁之罪》)...
利扎文作为一个人物形象带有明显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印记,可以说,他身上同时有着奥涅金、毕巧林和奥勃洛莫夫的影子,是一个苏联体制下多余的人。主人公利扎文生活在"专横暴虐地支配人的行为和良知"、用"超越人的良知所能容忍限度的经济和仕途的盘算乃至专业利益" 来对待知识分子的时代。在外部环境的压迫下,他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