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认为,如果继续按照诸葛亮的老路走下去,蜀汉只会越来越弱,最终被魏国吞并。他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改变汉中的防御方法,不守外围据点,而是集中兵力,突破魏军的防线,直取长安,一举灭魏。姜维的想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放弃外围据点,等于放弃了蜀汉的屏障,一旦魏军反攻,蜀军...
姜维为什么要改变汉中防御方法,不守外围据点,导致蜀汉灭亡 自魏延守汉中以来,蜀汉在汉中一直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略,即将兵力充实于诸外围,抵御外敌。 凭这个方法,自219年至258年,在近40年的时间里,汉中无忧,蜀汉无忧。 然而,258年,姜维却修改了这个方略,采取“聚谷敛兵”之策。 结果,7年后,汉中丢失,蜀汉...
具体方略是:以阳平关为后方据点,在秦岭的各险要之处驻兵把守,阻止魏军突入汉中平原。 这一方略,可以最大限度消解敌人的实力优势,确保汉中防御的稳定。 这个这一方略,使汉中守军的兵力分散,但是,由于秦岭通道狭窄难行,所以,敌人的兵力更是无法展开。 所以,不管敌人是一万人来攻,还是十万人来攻,不管汉中蜀军是三万...
先从义县的外围据点说起,义县城墙外的外围据点有很多,主要的作用便是阻滞进攻方前进同时进攻方若无法攻克防守方所有外围据点也无法攻城,兹举一个比较典型的外围据点:吴家小庙。 吴家小庙最初仅是一个有4栋房屋的居民点,其距离义县城墙仅150米。 因吴家小庙的重要位置,便在吴家小庙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守敌虽为2...
姜维为什么要改变汉中的防御策略,放弃守住外围据点?在蜀汉与魏国的长期对峙中,汉中是一个关键的战略要地。然而,姜维却在某个时刻做出了让人疑惑的决定,放弃了外围的防守,直接将防线缩回主城。这一改变,是否影响了蜀汉的存亡?是否因为过度自信,还是他深知蜀汉的资源和兵力有限,必须做出妥协?这一决策无疑加速...
本期文章讲述一下第四次四平战役(1948年3月)期间,四平的城防工事及外围据点,为了减少篇幅,便选取几个较熟知的典型案例。 四平守敌为遭两次打击后又整补起来的88师全部和七一军、新一军留守人员及地方武装共19000余人。总指挥为88师师长彭鄂,彭鄂是湖南湘乡人,黄埔六期毕业。
在蜀汉的防御方略中,汉中是他们最重要的据点。姜维曾提出让敌人更深入一些,以期取得更大的战果,从而消耗曹魏关右地区的物资,为后续北伐出击创造条件。但蜀汉的领袖们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采用了更为保守的策略。他们坚守汉中,利用阳安关口和汉乐二城的坚固据点,阻挡魏军前进的道路。这种防御策略相对稳妥,但...
钟会不是一味地攻打蜀军的坚固据点,而是寻找蜀军的弱点,突然发动攻击,取得突破。他的主要目标,是汉中的最后防线,阳安关口。阳安关口,是蜀军的最后屏障,也是姜维的计划的核心。一旦阳安关口失守,汉中就无法守住,姜维的计划就会彻底失败。钟会派出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绕过阳平关,从西面偷袭阳安关口。
#东南亚 妙瓦底外围据点失守某园区被攻破#金三角 - 黄老师勇闯金三角于20240628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184.9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258年,姜维提出全新的“聚谷敛兵”策略。这一策略主张蜀汉军队在敌人来犯时,撤出外围据点,退守汉中平原内部的要地,等待敌人劳累至极再进行内线合围。这一变动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诱敌深入,在内线进行歼敌,实现以少胜多的大胜。这种“开门延敌”和“内线歼敌”的策略在历史上并非无例可寻。例如,东吴孙权在守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