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曾先后获得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他还曾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的来说,夏鼐是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和学者,他的生平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关...
夏鼐这种读书过程和书目提要形成一道道笔底烟花,使得文风骨瘦如柴的《夏鼐日记》变得丰盈斑斓,犹坐览图书馆一般。逢书必读,这是一段高贵得让人振奋,脆弱得让人忧伤的书生意气,一种生命态度与生存选择。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研究方法 1949年以前的夏鼐对马克思主义并未予以特别重视,他对尹达《中国原始社会...
殷墟文化 |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字作铭,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中西交通史以及中国科技史研究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著作有...
夏鼐1931年夏天从燕京大学社会系转学清华大学,起初在社会学系和生物系、理科和文科之间做选择,最终去了历史学系第六级,1934年夏天毕业。该系本级的特别之处在于:一是仅有6名毕业生,四男二女,是上届和下届人数的一半。在清华大学文学院1934年的37名本科毕业生中,季羡林所在的外国语文学系人数最多,为21人,...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字作铭,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埃及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夏鼐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民国三十年(1941年)回国后先后任职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对于在光华附中期间的学习成绩,夏鼐曾在自订年谱中不无自得地回忆道:“是年(1928年)上下两个学期,余之成绩皆为全级第一名”。从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所藏的一份史料来看,夏鼐此语非虚。1930年1月,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和附中主任廖世承共同签名、盖章,向夏鼐颁发了一份学生奖金证书: ...
三人中,夏鼐年龄最小,出生于1910年2月7日,温州府永嘉县人(今温州市)。他于1934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10月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学习近代考古学。按照当时的规定,出国前要在国内准备并实习一年,因此夏鼐以实习生的身份于1935年春到达安阳,参加梁思永主持的殷墟西北冈墓群的发掘,夏鼐在实际工作中学到...
夏鼐的名字同1950—1985年间的中国考古工作紧密相连。他为新中国考古学发展引航掌舵并产生持续影响,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一座巍峨丰碑。以往,除夏鼐逝世时发表的王仲殊《夏鼐先生传略》(《考古》1985年第8期)外,学术界关于夏鼐生平经历及学术贡献的论述较少,主要见于《夏鼐先生纪念文集——纪念夏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1985年6月19日,夏鼐先生去世,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的胡乔木发表纪念文章,称夏鼐是“当代中国考古学人才的主要培育者,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考古学严谨学风的主要缔造者”,细读《夏鼐传稿》,足证此言不谬! 夏鼐先生确为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座巅峰。“作为考古学家的夏鼐,是如何长成的”?《夏鼐传稿》给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