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曾先后获得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他还曾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的来说,夏鼐是一位杰出的考古学家和学者,他的生平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关...
夏鼐这种读书过程和书目提要形成一道道笔底烟花,使得文风骨瘦如柴的《夏鼐日记》变得丰盈斑斓,犹坐览图书馆一般。逢书必读,这是一段高贵得让人振奋,脆弱得让人忧伤的书生意气,一种生命态度与生存选择。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研究方法 1949年以前的夏鼐对马克思主义并未予以特别重视,他对尹达《中国原始社会...
夏鼐在日记中记载:“今晨(10月15日)开工较前两日为早。”“中午发现墓志一方,始知为金城县主之墓。”“掘得此墓志时,阎君(文儒)适以中午收工,由一号墓前来参观,见及大喜,忽失笑云,‘真掘出墓志来’。”“余以半日之工夫,始清理完毕,绘画提取,完毕时已暮色苍茫矣。”虽然...
夏鼐1931年夏天从燕京大学社会系转学清华大学,起初在社会学系和生物系、理科和文科之间做选择,最终去了历史学系第六级,1934年夏天毕业。该系本级的特别之处在于:一是仅有6名毕业生,四男二女,是上届和下届人数的一半。在清华大学文学院1934年的37名本科毕业生中,季羡林所在的外国语文学系人数最多,为21人,...
用现在的话来说,在没写论文的日子里,夏鼐除了真的有事,就是在“焦虑”,“焦虑”到引起了身体不适,身心交瘁之下自然无法动笔。这样相似的拖延经历还体现在他写论文的时候。 首先,他不会用一整天的时间来写论文,而是写半天,再干半天的闲事,闲事干着干着就把正事忘了。
夏鼐(nài),原名作铭,1910年2月7日出生于浙江温州仓桥街;1985年6月19日因脑溢血在北京去世。值其忌日,如去特以此小文追思。 为纪念夏鼐诞辰101周年,2011年上海书展期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夏鼐日记》。夏鼐的日记始记于1931年元旦,止于1985年6月17日突发脑溢血的那天。以下内容出自该日记。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字作铭,浙江温州人,考古学家、埃及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夏鼐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民国三十年(1941年)回国后先后任职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夏鼐原名:作铭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温州市 出生日期: 1910-02-07 逝世日期: 1985-06-19 职业: 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相关文章 溫州概貌 作者:溫州台辦 溫籍中國科學院院士簡介 作者: 紀念傑出考古學家夏鼐先生逝世七周年 作者:徐中業 傑出考古學家夏鼐先生 作者:徐中業 ...
河南殷墟文化 |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字作铭,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中西交通史以及中国科技史研究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著作有《考古学论文集》《考古学和科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