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夏征农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简称夏征农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5月30日。是由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顾委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夏征农同志个人捐赠及其他社会捐赠创立,并借助夏征农同志的崇高威望命名的,从事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宗旨 在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指导下...
创刊号中,夏征农以主编的身份在发刊词中明确指出了创刊目的:“本刊出版的动机,是鉴于蒋介石底南京政府,不仅用尽野蛮残酷的手段,屠杀、压迫革命群众,他们自己却是赤裸裸地断送和拍卖中国革命民众的利益……因此,我们想借这个刊物,做一个星星地野火,好去燃烧那被压伏在反动统治下的民...
1927年9月,夏征农谢绝了去苏联留学的机会,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他的老师陈望道教授对他一生影响很深。1928年,夏征农任共青团复旦大学支部书记,与同学们创办一本铅印的《青鸟》公开杂志。1929年8月,夏征农在组织复旦学生参加集会时被捕,关押在龙华监狱。在转到苏州监狱期间,成功地发起了绝食5天的抗议活动,此事...
1999年版《辞海》;99岁时,受命出任《大辞海》主编;103岁时,出版了8卷本《夏征农文集》。他堪称世界上最年长的大型辞书主编,也无愧为坚守信仰、铮铮铁骨的共产党员。 “半是战士半书生,一行政治一行诗”,晚年后夏征农这样概括自己。 在上海宛平路这座幽静的小区,5号与其他门洞没有什么区别,唯独门上的6个字特别...
新中国成立后,夏征农长期主持思想宣传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文革”结束后,夏征农回到母校复旦担任党委第一书记。他为拨乱反正、推动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做了大量工作。 夏征农认为, 对于大学生不仅要让他们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 还要培养他们的民主作风、独立...
夏老晚年说他自己“半是战士半书生”。他1926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38年任新四军政治部统战部副部长兼民运部长。1941年初,《抗敌报》的告别号上,刊登了夏征农同志的诗《三年的皖南,别了》,饱含对皖南依依不舍之情。
夏征农(1904年1月31日—2008年10月4日),江西丰城市人,中国共产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夏征农从南昌来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经历了皖南事变。曾任新四军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中共苏中四地委宣传部部长、苏中公学校长、苏中建设大学副校长、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建国后,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