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夏培肃未曾想到,她竟会被华罗庚直接选中,加入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一个人在一生中,常常会有一些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对于我来说,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1952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当我第一次谒见华罗庚教授时。”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夏培肃恍如昨...
1937年夏,14岁的夏培肃,考上了私立南渝中学的高中,她的数学成绩在全班一直保持第一名。1939年,夏培肃转到位于江津县的国立第九中学学习,身边大多是流亡学生,生活非常艰苦。艰苦的生活和抗日战争时日本人的暴行让她下定决心学工科,以求工业救国。高中毕业后,夏培肃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
“夏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师长。”2013年3月,金怡濂为《夏培肃传:恬淡人生》作序。序言中金怡濂深情回忆夏培肃:“夏先生勇敢承担了在国内举办训练班的重任,从确定培养目标到制订教学计划,无不亲力亲为;她还直接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可谓殚精竭...
7月28日,是夏培肃先生百年诞辰,她是重庆江津白沙人,是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先生一生奋战在科研和教育一线,是我国计算机研究的先驱和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中关村科研楼报告厅举行纪念夏培肃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推出专题...
那一刻,身处异国他乡的夏培肃,深刻地感受到国家落后所带来的屈辱。但她并未因此而沉沦,反而在心底暗暗发誓:“宁愿中国让别人恨、让别人怕,也绝不能被人瞧不起!”也就是在那时,一颗科技报国的种子在她的心田深深地扎下了根,并开始茁壮成长。1951年,学有所成的夏培肃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清华...
在胡伟武看来,夏培肃始终心系祖国的发展,这是年轻一代需要学习的,也是自己努力的方向。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夏先生是我的人生引路人。”胡伟武几乎半生都在为祖国研究芯片。博士毕业时,他的大学同学一多半去了美国,收入颇丰,还有一些同学在外企工作,月薪上万,而他拒绝了国外教授的橄榄枝,留在中国科学院计算...
夏培肃(1923年7月28日—2014年8月27日),女,四川省江津市(今重庆市江津区)人。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 195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 [1]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夏培肃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试制成功...
其中之一就是夏培肃。 于英国爱丁堡大学拿下电机系博士后, 国外的美丽风景她连看都不看, 便将全部热情投入到新中国建设。 当时, 华罗庚提出要在中国研制电子计算机, 一大群拔尖的精英中, 她被千万里挑一的“点名”。 1953年年初, 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成立, 算上夏培肃,小组只有3个人, 如此人丁...
夏培肃,这个名字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她却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计算机,还培养出了众多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专家。夏培肃于1923年出生于重庆市,她在学习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学完了代数、平面和立体几何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