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胜当然深知违逆诏书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但出于良知和守护真实历史记忆的责任感,他还是铿锵有力的回应道:“这种诏书是不能奉行的,作为臣子的职责,应该是直言正论,并非阿谀顺从皇帝旨意。我的议论既然已经出口,就是被处死也不改悔!”在满朝文武对神化汉武帝之诏书唯唯诺诺的情况下,唯有夏侯胜做到了“一士谔谔...
儒家和法家之争从汉武帝刘彻登基开始,一直贯穿了两汉的所有政治斗争。刘病已给刘彻表功,法家的功绩将会有极大的体现,这是不利益儒家政治利益的,所以作为儒家代表的夏侯胜首先跳出来反对。但这个反对又不利于刘病已和刘据集团的老臣,所以受到了大臣们群起而攻之。其实刘病已这么做也开始考虑道当时的形势,做出的...
而霍光和张安世听闻后大惊,以为他们的密谋泄露,后来询问夏侯胜,夏侯胜坦然说:近期天气异常,根据《洪范传》所述,天象异常是天子不得人心、臣子谋逆的征兆,故而劝谏皇帝。后来霍光下定决心,迅速而又滴水不漏的废掉刘贺。夏侯胜的预言劝谏,得到大将军霍光的赏识,夏侯胜被任命为长信少府,授关内侯爵位,专门教...
夏侯胜字长公。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
昌邑被废,实与处理夏侯胜事件不当有关。昌邑群臣二百余人与霍光党羽势不两立,双方都在紧锣密鼓地作着打倒对方的准备,夏侯胜的“臣下有谋上者”之语,使昌邑王和霍光二人惊心动魄,昌邑未听夏侯胜进谏,对霍光的行动失去了警惕,然而霍光却以此为诫,加紧了废黜昌邑王的行动。可以说,霍光能于匆忙中废黜昌邑...
历史人物> 夏侯胜 字长公,西汉东平(今山东汶上附近)人。始昌族子。少孤好学,从始昌学今文《尚书》,又从欧阳生学习儒经。为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称“大夏侯”。昭帝时,立为博士、光禄大夫。宣帝即位,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后为太子太傅。年九十卒于官。
霍光很惊讶,夏侯胜从此得到了朝廷重用。 霍光、张安世、田延农主导废黜刘贺后,改立汉宣帝刘病已。霍光为证明自己的做法是效仿古人,让夏侯胜给太后讲授《尚书》以洗脑。后夏侯胜改任长信少府,被赐予关内侯。夏侯胜因为也参与了废立皇帝之事,又被增加了千户的食邑封地。
每当朝廷商议国家大事,汉宣帝便对夏侯胜说:“先生发表高论时,不要有所顾忌。”不久,夏侯胜重新担任长信少府(管理皇太后宫中事宜的官职,食禄二千石),后又任太子太傅。夏侯胜活到九十岁时去世,真正验证了“仁者寿”的儒家格言。他一生做人的准则是:为国要忠,为民要仁,为事要义。上不奉下不欺。崇尚...
简单来讲就是,夏侯胜不否认汉武帝开疆扩土的功绩,但武帝在位所做的一切导致民不聊生,他对百姓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给他制定庙乐。夏侯胜的发言等于公开否认汉武帝,而且,为汉武帝立庙乐之事,汉宣帝已经明文下发了诏书,夏侯胜有几个脑袋,竟然敢违背皇帝的意志,夏侯胜此举自然引起群臣一片哗然。但夏侯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