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炎热的夏季,无处不在的蝉声此起彼伏,奏响盛夏的交响曲,由此而想到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这首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一起,被誉为唐代咏蝉诗三绝之一。虞世南的《蝉》是一首著名的托物言志的诗,也是唐代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这首诗用二十个字,写出了蝉的形象、声音和品格...
【题目】古诗词阅读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这是首咏物诗,从、、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
佛山市声自远商贸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该公司成立于2019年01月04日,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常教社区城北商住区泰安路6号华庭轩19号铺之七(住所申报),目前处于开业状态,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日用百货销售;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办公用品销售;化妆品零售;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服装服饰零售;鞋帽零售;美发...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
“居高声自远”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全诗《蝉》唐代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简介(虞世南)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藉(jiè):同“借”。秋风:暗指帝王的权势。译文: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不用凭借吹来阵阵秋风。诗句背景:诗人一生极为坎坷,先是在南朝陈任职,后隋灭陈,与其兄虞世基一同到了长安。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后,被挟持至聊城。太宗灭建德,引为秦府参军。此后一直辅佐唐太宗,逐渐位...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的意思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考查知识点:诗词鉴赏 诗词作者简介: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浙江余姚)人,初唐的重臣,也是著名书法家。 重点词语与译文: 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出典] 虞世南 《蝉》 注: 1、《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2、注释: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出疏桐”,“疏桐”即稀疏的梧桐树,这里的“流响”是指蝉鸣声如流水般悠长而连贯。通过“疏桐”一词,可以感受到蝉鸣自高大的梧桐树间传出,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居高声自远”直接点明了蝉声之所以能够远播,并非因为它借助了秋风的力量...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特别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很为后世人称道。诗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