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一名句,是唐代太仆令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时,对《至真要大论篇》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这段经文的注解。 原注是这样说的:“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
解析:壮水是指补阴,制是指抑制。通过补阴,来抑制阳过盛,以达到阴阳平衡,适用于阴不足而引起阳过盛的虚热证。阳病治阴中的阳病是指阴不足引起的热证(虚热),治阴是指补阴。阴病治阳与其相反。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是利用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通过补阴达到补阳的目的,通过补阳达到补阴的目的。滋阴助阳是指...
熟地黄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治疗肝肾阴血亏虚证,并被称为“壮水之主,补血之君”。九蒸九晒 《本草纲目》对熟地黄达到“黑而亮,触即沾”为佳,需持“沉水肥大者,以好酒人缩砂仁末在内,拌匀,柳木甑于瓦锅内,蒸令气透,晾干,再以砂仁酒拌蒸晾,如此九蒸九晾乃止。”并指出“盖地黄性泥,得砂仁之香而...
解析 A[解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补阳制阴,适于“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阳虚无以制阴而致阴盛,《内经》称之为“阴病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于“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阴虚无以制阳而致阳盛,《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治则:滋阴清热法。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光为阳盛之极,按照热者寒之的逆治法,必须用寒凉的药物治之,水为阴寒至极之物,故将寒凉药物隐喻壮水.,明白了寒治法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热治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里的“水”,是指机体的“阴”,而“壮”,需要做动词理解,...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源自《黄帝内经》,通过分析: 1. **选项A(阳病治阴)**:“壮水之主”指补肾阴(水属阴),用于阴虚导致阳亢(虚热),属“阳虚则热”的虚证,故需滋阴制阳,符合题干逻辑。 2. **选项B(阴病治阳)**:适用于阳虚阴盛(如畏寒)需补阳,与题干“壮水(补阴)”矛盾。 3. **选项...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是唐代王冰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作出的精辟注释,对寒热虚实阴阳水火之论发挥殆尽,此一治虚理法遂垂训千古,为后世临床治疗虚弱病证提供了...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通过滋养肾水来抑制阳亢火盛的状态。“水之主”在这里指的是肾阴(元阴),它是一身*的根本。"壮水"即补肾阴之意,可以制约由阴虚造成的相对阳热亢进(“阳光”)现象。当人体出现肾阴虚时,会有虚火上炎的症状,如头晕目眩、腰酸足软等,此时并非真正的实火过多,而是由于水的不足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