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专著 黄汉儒主编的《壮族医学史》填补了壮医史研究的空白,《中国壮医学》奠定了壮医学的理论基础;黄瑾明主编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线点灸临床治验录》是全国最早的壮医教材;朱华等人编著、王乃平主审的《中国壮药原色图谱》、《常用壮药生药学质量标准研究》、《中国壮药志》(第一卷)首次提出了...
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脏腑气血、筋骨肌肉、毒虚致病和调气解毒补虚治疗原则的壮医理论体系,于2002年2月通过广西科技厅、卫生厅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并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科技奖;以《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中国壮药学...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通过壮医药线点灸的刺激,以药线端火星最旺形成珠火火星时为点灸最佳时机,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穴位,三壮一穴,起到通痹止痛、祛风止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补虚强体、调整气血平衡、疏通龙路火路气机等作用。 “灸治...
进入民国时期,壮药使用的品种范围更加扩大,用药经验日趋丰富,诊疗技术进一步提高,创制了大量的验方、秘方,发明了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术,壮族名医日渐增多,为壮医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黄汉儒(左)准备为患者进行药线点灸治疗。杨陈 摄 中新社记者:壮医药经历了怎样的发掘整理过程?壮医理论为何直至2002年才被鉴定为...
药线点灸是壮医药外治法之一。壮医所用的药线由苎麻搓成,直径0.25毫米、0.7毫米、1毫米不等,用药水浸泡后干燥备用。使用时将药线点燃,点灼患者体表穴位,以达到疏通龙路、火路的目的,具有祛风通痹、止痛止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这种疗法,苎麻药线与浸泡的药水,均就地取材,草药药水的处方组成...
壮医药线点灸常用特定穴 1、梅花穴康复理疗技术 位置:在肿块或皮肤损害处。 取法:按照局部肿块或皮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中点选取一组穴位,呈梅花形分布取穴。 功效:软坚散结,祛风止痒。 主治:一切肿块性和皮损性疾病。 点灸法:每天点灸1次或数次。
10月22日,我们迎来了第33个“世界传统医药日”,今年的主题是“振兴中医中药,为民谋福谋康”。作为中国的国粹,传统医药有着非常庞大且完善的系统。 壮医药学是壮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内容。壮医药不仅在历史上曾经对本民族的生...
③施灸:将线端珠火对准选定的穴位,顺应手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健而敏捷地将带有珠火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个穴位灸一壮。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手法分轻、中、重三种操作手法,点灸时间短于1秒且轻快迅速为轻法,点灸...
壮医药的形象 其次,对名医、神医、药王的崇拜和纪念,反映在土司制度下,壮医药是受到社会重视的。如《宁明州志》载;医灵庙在东门外附近城脚;《邕宁县志》谓:药王庙在北门大街,东岳庙左侧;《柳州县志》称药王庙,在西门内,等等。清代以前,壮族地区基本上没有西医,中医也为数不多,这些被立庙纪念的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