堑壕战(又称战壕战或壕沟战)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参战双方都有固定的防线。当双方火力大大提高,移动力和通讯系统却没有多大改进时,堑壕战就会开始。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至1865年)和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都出现堑壕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 的堑壕战造成了最多的伤亡。 背景 ...
现代堑壕战的战术鼻祖是 17 世纪法国军事工程师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Se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为攻城而开发的逐步延伸的堑壕系统。在 19 世纪,堑壕一直只是攻城术的一部分,直到小型武器和火炮火力的增强迫使双方在美国内战(1861 - 1865 年)中都使用堑壕。在那场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彼得...
作为资源相对充沛的一方,协约国试图以机械的力量来打破堑壕战的僵局是合乎情理的——“坦克”的精确概念最早是由一位才华横溢的英国军官斯温顿提出来的,尽管其构想有其单一而特殊的目的,即为步兵在前沿向战壕和铁丝网后的步枪、机枪冲击时开辟道路,但仍然受到了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的热情支持。在丘吉尔的牵头下,...
根据《铁甲战马的神威》的描述, 堑壕战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种新型战争形式,对传统的步兵和骑兵冲锋战术构成了巨大挑战。这种战术的出现,使得古老的冲锋方式成为历史,并带来了巨大的伤亡。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新型武器坦克应运而生,其结合了古代战车与现代科技,为陆战注入了新活力,改写了战争进程。坦克的...
1914至1918年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堪称人类历史中最为残酷的冲突之一,其旷日持久与伤亡之重,令人瞠目结舌。战争之所以绵延不绝,很大程度上源于堑壕战所造就的僵局。下文将细致探究堑壕战的诞生背景、特征及其对战争走势的作用,进而剖析一战何以演变为一场“持久消耗战”。1914年战事初起,德国部队迅猛推进,一...
埃纳堑壕战,是1917年9月13日发生在德军与英军之间的一场战争。战争介绍 1917年9月13日,在德军转而面向追击他们的协约国军队时,他们在西线有一个最坚强的阵地。在贡比涅和贝里奥巴克之间,河流蜿蜒向西,约有一百英尺宽,十二英尺到十五英尺深。两岸的低洼地延伸了一英里,突然上升为一条三、四百英尺高的悬崖,...
坦克破解堑壕:技术与战术的双重胜利坦克在二战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机动防御与进攻时代的到来。坦克集群的纵深突击能力,让传统的堑壕防御体系彻底失效。坦克不仅能够快速突破敌方防线,还能够在战场上实施灵活的机动防御,有效抵御敌方的反击。坦克的出现,不仅破解了堑壕战的僵局,也推动了战场战术的革新。各国开始重视...
美国南北战争和日俄战争都出现了堑壕战,但是真正让堑壕战发扬光大的还是在一战。 堑壕前面有铁丝网阻挡士兵进攻,后方有炮兵阵地提供火力支援。堑壕上方有观测气球可以用作侦查、警戒或为炮击做指引,如果遭遇防空火力或是敌方战机,气球里的观测员只能跳伞逃生。堑壕里设有宿舍、机枪据点、临时医院、厕所和简陋的停尸间。
堑壕战是一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广泛运用的战术形式。它通过挖掘并修筑防御性的土坑和战壕,为士兵提供遮蔽和防御掩体,以进行战斗和防守。堑壕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当时的战争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正面冲锋中。然而,在当时的现代化战争条件下,攻击方面对面地冲锋的方法变得不再可行,因为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