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高致死率传染病。可因接触已感染者、感染动物及其组织液、血液、分泌液(如精液和唾液等)、排泄物(如尿液和粪便等)、呕吐物等而感染本病。 患者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热、肌肉酸痛、全身多处疼痛、呕吐、腹泻、出血及多脏器损害。本病不是常见病,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埃博拉病毒病治疗 本病暂无有效治疗方式,只能通过对症和支持治疗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也可尝试抗病毒药物治疗。患者在医院需要采取隔离治疗,条件允许时应收治在负压隔离病房。 治疗目标 经过规范化治疗,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生命。 一般治疗 支持治疗:因本病可致呕吐、腹泻,可能造成患者酸碱...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高致死率传染病。可因接触已感染者、感染动物及其组织液、血液、分泌液(如精液和唾液等)、排泄物(如尿液和粪便等)、呕吐物等而感染本病。 患者临床上表现为突然发热、肌肉酸痛、全身多处疼痛、呕吐、腹泻、出血及多脏器损害。本病不是常见病,暂无确切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埃博拉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死原因主要有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者多发性器官衰竭。 别名:埃博拉病毒性疾病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埃博拉出血热 英文名:Ebola virus disease ...
埃博拉病毒病即埃波拉出血热,是由埃波拉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仅在非洲少数国家发生过数起暴发流行。该病死亡率高,危害很大。病因 本病的病原体是埃博拉病毒,该病毒属于线状病毒科,是一种负链核糖核酸(RNA)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细丝状,该病毒是于1976年被发现,并以首次检测到该病毒的地点,非洲扎伊尔一...
埃博拉(英语:Ebola)是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埃博拉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当今世界上最为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
埃博拉病毒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毒呈长短不一的线状体,直径70~90nm,长0.5~1400nm,内1含直径40nm的内螺旋壳体,大多呈分枝形,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约长19kb,能编码核蛋白及VP3VP40,VP30,VP24,糖蛋白(GP)和RNA聚合酶等7个结构蛋白,其中GP基因对EBOV复制有独特的编码和转录功能,病毒在感染细胞的...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EBO)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病死率很高,最高接近90%,临床上以发热及出血为特征。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最严重表现是病毒性出血热。病毒感染者经过短则数天,长约3周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开始时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发热(体温很快升到38~39℃)、寒战、倦怠和肌肉...
间隔 1 周及以上的两份血标本,如果 IgM 抗体阳转,或 IgG 抗体滴度 4 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诊断埃博拉出血热。 病毒病原学检测:可确诊埃博拉出血热。 病毒抗原:一般发病后 2~3 周内可在患者血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原。 病毒核酸:一般发病后 2 周内可在患者血检测到病毒核酸,发病后 1 周内的标本检出率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