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垛田,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垛田街道,是江苏里下河腹地湖荡沼泽地区一种独特的传统农业系统。兴化垛田的形成开始于唐朝。古人架木浮田、垒土成垛,形成高出水面1米以上的田块,内部田畦间以垛间沟相隔,一般沟深20~30厘米,呈现出万垛耸立、河网密布、稻田棋布的景观。当地群众为了应对水患灾害,筑圩堤,...
兴化先民们为了开垦荒地、抵御洪涝灾害,从原来的湖荡沼泽中积土成丘,垒土成田,形成了一条条形状不同,大小各一的垛田,大的有两三亩,小的只有几分地,但是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四面环水,为的就是方便船只进入进行种植。
由于“兴化垛田”品牌促进了经济增长,促使当地政府可以拿出“真金白银”进行遗产保护、清淤河道并进行农业产品体系的持续优化与培育。这一系列成效又使得农户从“垛田”中受益,有了新的积极性去维护、传承垛田的遗产价值。2014年,兴化市制定出台了《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垛田保护...
1.环境变迁是垛田产生的客观因素 其环境的演化的顺序是: 湖→荡→平地,大量湖荡的出现,说明兴化地区的环境已经由 濒湖而居的临水状态逐渐转化为陆降水升的沼泽水荡。 大量荡地的出现,表明兴化地区的湖泊始已日益被淤浅为滩地,芦苇密布,形成芦荡相连的景观,这种沼泽水荡的出现,为垛田的诞生提供了客观基础。
垛田街道位于兴化城区东郊,东与林湖乡、竹泓镇接壤,南与临城街道交界,北邻兴东镇。全镇南北长 12.7千米、东西宽7.5千米,总面积59.55平方千米(2017年),陆地面积37平方千米、水域面积约为23平方千米。共有耕地面积3.1万亩。垛田境内大部分耕地为四面环水、形如海岛的垛圪,故称“垛田”,全街道大约有几...
自明朝中叶以来,位于江苏中部里下河地区的兴化洪涝多发,素有“洪水走廊”之称。为应对连年灾害,兴化先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发了“垛田”这一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最终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于湖荡沼泽之中堆土成垛,在垛上从事农业生产,兴化先民“雕塑”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垛田奇观。如今...
十年间,兴化人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接力续写垛田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被世界重新认识的古老“农遗”“我依然清晰地记得,10年前的4月29日,在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大楼,经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成员的认真讨论,决定批准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等6个项目为全球重要...
2014年4月7—10日,原兴化市农业局(现兴化市农业农村局)承办了首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中日韩三国农业官员、科研人员、专家学者以及中日韩三国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代表、新闻记者近200人受邀前来,深入了解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美景深深吸引了与会中外...
1.环境变迁是垛田产生的客观因素 其环境的演化的顺序是: 湖→荡→平地,大量湖荡的出现,说明兴化地区的环境已经由 濒湖而居的临水状态逐渐转化为陆降水升的沼泽水荡。 大量荡地的出现,表明兴化地区的湖泊始已日益被淤浅为滩地,芦苇密布,形成芦荡相连的景观,这种沼泽水荡的出现,为垛田的诞生提供了客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