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例子是加州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这里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水平滑动,经常引发地震。板块运动如何导致灾难性破坏?当两块板块之间的压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这种压力会在断层面上突然释放,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可以沿地面传播,造成建筑物的坍塌、地表的撕裂以及二次灾害如海啸、山体滑坡等。例如,2011年的日本东部大...
板块边界碰撞的地方往往是地震发生最多的地方。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和环太平洋造山带都有许多发生大地震的圈层。 尤其是环太平洋造山带,不仅地震次数最多,而且活火山也很多。环太平洋造山带经常发生海沟型地震,它缓解了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所造成的应变。 海沟型地震的特点是发生在离岸较深的震中。 震源较...
地震带是指地震集中分布,且呈有规律的带状的地区。地震研究工作发现,地震并非均匀分布于地球上的各个部分,而是集中于某些特定条带,这些地震集中的条带称为地震带。地地球上主要有三处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洋岭地震带)。地震带基本上在板块交界处,在...
地震的构造如下图所示,包括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和等震线。2、六大板块地球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相邻两个板块之间,主要分为两种边界:①生长边界:两个板块相互远离,距离越来越远,常常会形成海岭、断层、裂谷、新的海洋。下图中红色...
构造板块的相对运动通常在每年2到10厘米之间,在这些板块相遇的地方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造山活动、火山爆发、地震和海沟形成发生在构造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的板块边界包括汇聚边界、离散边界和转换边界。 ——汇聚边界 汇聚边界也被称为“破坏性边界”,是指两个板块相向碰撞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一个板块滑到另...
多数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缘,由板块碰撞导致,但也有板块内部发生的地震,称为板内地震。 板内地震难以捉摸,地点出乎意料,震级有高有低。 板内地震最新理论认为,成因可能是一些微小现象,如侵蚀、降雨、冰川融化。 要认识板内地震并预测潜在风险还需要更多研究支持。
发散板块边界处的地震通常相对较浅,尽管它们可能具有破坏性,但发散板块边界处的最强地震的威力远不如汇聚板块边界处的最强地震。转换板块边界是以水平剪切为主的区域,其中走滑断层是最具特征的断层类型。大多数转换板块边界穿过相对较薄的洋壳(海底结构的一部分),并产生相对较浅的地震,但震级很少。然而,在转换...
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在我国除台湾东部和青藏高原大陆板块汇聚带上的地震外,广大内陆地区和台湾西部发生的地震均属板内地震。板内地震除了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地震不可避免,...
板内地震 板块构造: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地球科学家归纳整理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成果,吸取了当时对地球内部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最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 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大小不同的七大主要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