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东部地区,最明显的是连绵超过2000公里的郯庐断裂带(北段称依兰-伊通断裂带),是东部地区最主要的地震威胁来源。国际上公认被成功预测的1975年海城地震即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上。在华北地区有一条与郯庐断裂带垂直的断裂带,称为张家口-渤海断裂,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罪魁祸首。我国西部地区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断...
地质学界称一万年以内有过活动记录的断裂带为活动断裂带。活动的断裂带比静止的相对危险性更大。断裂带交叉和拐弯的地方是危险的。地质学家的观点认为地震是断裂带造成的,过去发生的地震会留下断裂带,如果这些断裂带曾经活动过,今后就还有可能活动。所以当地震发生时,靠近断裂带的地方,破坏的就会特别严重。北京市在...
龙泉山断裂带未来地震..龙泉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东部,长度大约在205千米左右,是一条西南-北走向的断裂带,该断裂带西南起四川乐山沙湾区,经乐山市区,青神县-井研县交界,仁寿县,成都龙泉驿区,金堂县,直至德阳。该断裂带历史地
郯庐断裂带在历史上地震不断,但也无法找出一点规律,比如时间重复上,还是地点重复上,都毫无规律可言,自1400年以来,郯庐断裂带为中心200千米范围内,总共发生M7.0-7.9级地震5次,M6.0-6.9级地震11次,M8.5级地震1次,频率以中段为最高,北段只发生过一次5.8级,南段相对水平比北段稍高。郯庐断裂带...
断裂带是地震的“老巢”,它是大陆地壳运动的重要标志。在断裂带上发生的地震更加猛烈,更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1:断裂带的形成 断裂带是指两个相邻的地块之间的断裂线,其形成的原因是地壳的运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两个相邻的地块会发生移动,形成断裂带。断裂带的形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地壳应力...
地震活动与危险性 郯庐断裂带不仅是一条地质奇观,更是一条地震活动带。历史上,沿这一断裂带发生了多次大地震,如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等。据统计,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
唐山地震断裂带上主破裂--7.8级地震发生后,在急剧的应力—应变调整中,在破裂端部附近受到横向断裂—滦县一乐亭断裂和蓟运河断裂的阻隔而形成两个新的应力集中区,进而也同时牵动北西向断裂的破裂。由于两组断裂的破裂,发生了7.8级地震两侧的若干次强余震,如在东北端发生的7.1级地震和西南侧发生的6.9级地震等。对于...
最乐观的估计认为“龙泉山断裂主体在接近地表处形成断裂传播褶皱,断裂的滑动量大部分通过褶皱变形来吸收,因此不具备孕育大地震的可能性”,但多数学者不赞同。有学者通过有限的计算,认为龙泉山断裂带最大可能发生5.1-6.2级地震,而1967年1月24日发生在仁寿大林场的5.5级地震(震源深度仅4千米)就堪称是这一断裂带的最...
*海岭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地震的威力那么大,它是靠什么传播能量的呢? 答案是,地震波。 ▼▼▼ 什么是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