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们在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还行使自治权,负责处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的各项事务。法规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地方建制是一个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的制度体系,旨在保障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和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参考法规 ...
地方建制沿东汉后期的制度,为州、郡、县三级。这一时期的州刺史(牧)权力很大,拥有军政大权。隋唐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大致线索是,隋和唐前期是州(府)、县二级制,安史之乱以后是道、州(府)、县三级制。宋代地方行政建制承袭唐后期的制度,也分为三级制,即路(北宋初也称"道")、州(府、军、监)、县。辽地方...
这样西汉时期我国地方就有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营州、交州共计十三州。东汉时期,天下共分十三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营州、交州。西晋初期分天下为十九州,和东汉十三州相比,增加六州:把凉州分为雍州、凉州、秦州...
宪法的地方建制主要涉及我国地方各级国家政权机关的设置及其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以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这些地方各级人民...
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设计的民族自治地方建制 1954年3月23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宪法草案初稿第五十条规定:(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或者自治省、中央直辖市;(2)省、自治区或者自治省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4)县...
吐蕃起源于今西藏山南的雅砻河流域,在第三十代赞普松赞干布的带领下发展壮大,其中《贤者喜宴·吐蕃史》、《五部遗教》等藏文史料记载了吐蕃曾在地方上设置过十八采邑、茹等建置。本文在诸多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吐蕃在地方建置上进行一个归纳整理。然笔者非科班出身,不当之处,尤请大家批评指正。
在历史上,在郡县体制下第一次出现胶州的建制,是在公元529年即北魏永安2年。《胶州市志》载:“公元529年(永安2年)设置胶州,驻东武(今诸城市)”。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胶州,这时的胶州辖地甚广,之后并多有变化,但始终包括着胶西县、黔陬等属于今胶州的大片土地。
-, 视频播放量 97、弹幕量 0、点赞数 7、投硬币枚数 3、收藏人数 2、转发人数 0, 视频作者 牧歌讲历史, 作者简介 ,相关视频: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封建,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县制的变化,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宣政院,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行政制度,秦汉的
根据我国《宪法》第三十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可见,我国地方行政区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地方行政建制和行政区划分为四级,即; A.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B.省级、地级、市级、县级C.省级,直辖市级、市级、县级 D,省级、地级、县级、乡级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地方行政建制和行政区划分为四级,即;() A.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B.省级、地级、市级、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