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水质 地下水水质是1997年公布的水利科学技术名词。定义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含量的总称。出处 《水利科学技术名词》。
能喝!目前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主要取自深层地下水。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水、地下水都能作为我国饮用水的水源地,必须要达到国家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相关标准。深层地下水的水质较好,悬浮杂质少,有机物和细菌少,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生活用水进入千家...
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一个基本参数。在地下水监测中,pH值的变化往往能够反映出地下水的化学特性以及污染源的种类。例如,当地下水受到酸性物质污染时,pH值会下降,反之,受到碱性物质污染时,pH值会升高。通过测量pH值,可以初步判断水体是否存在酸碱污染,以及这种污染的严重程度。2、温度 温度是影响水质反应速度...
对于"地下水水质检测指标DUM",若其指的是"Direct Use Monitoring"(直接使用监测)或特定检测项目,那它可能涉及直接用于人类消费的地下水的监测。由于"DUM"的范畴较为模糊,需注意,地下水水质检测涵盖众多指标,且各国家标准可能有所差异。通常,适用于直接饮用的地下水水质标准更为严苛,涵盖如下方面:pH值应在5...
地下水水质分析是指应用化学或其他检测技术,测定地下水中各组分含量的方法。它为解决各种水文地质理论和实际问题,提供水质数据。分类 按目的常分为简分析、全分析及专门分析。简分析 其目的是一般地了解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分析项目常为:温度、色度、嗅、味及浊度及Ca2+、Mg2+、K+、Na+、CO卲、HCO婣...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
地下水质质量标准 地下水质质量标准是指衡量地下水水质优劣的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和国家相关标准,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如下:1.地下水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总大肠菌群:不得超过100个/100ml;-亚硝酸盐氮:不得超过0.02mg/L;-铅:不得超过0.02mg/L;-其他重金属和化学物质的浓度限值...
物理指标是衡量地下水水质的基础,主要包括温度、色度、浊度、电导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地下水的物理特性,有助于初步判断水质状况。1. 温度:地下水的温度受地质、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通常较为稳定。异常的温度变化可能意味着地下水受到污染或受到外部热源的影响。2. 色度:色度是指地下水的颜色深浅程度,可以反映...
地下水水质检测主要是评估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和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进行地下水水质检测时,需要检测以下因素:1. 水质指标:检测地下水中的总溶解固体、悬浮物、pH值、电导率、硬度等物理化学指标,以判断地下水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2. 有机物:检测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卤代烃、多环芳烃等有机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