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艺术创作,傅长敏既严谨又耐心。在创作每件作品之前先读脚本和原著,是她要求自己必做的功课,“我觉得这样人物才是完善的、鲜活的。”画竹林七贤前,她把典故拿出来重读,“嵇康是个个子很高、会弹琴的美男子,刘伶是经常赤裸上身喝酒的醉鬼。”确认了人物形象和神态细节,傅长敏才开始下笔画稿,“有些人把竹林...
伍勇告诉记者,中国国画不在画作本身,而在画外。他认为对陈子庄先生的最好继承,是学习他的为人和修养,融会贯通,才能达到中国画的至高境界。伍勇《石榴》(左一)本次展出的画作中,伍勇最满意的是一幅名为《石榴》的水墨作品。伍勇向记者介绍,中国画的意境来源于古典中国哲学的精神,其中就包括太极阴阳鱼中黑...
对于艺术史研究甚深的纪先生同样如此,对于他来说,画不是终极目的,画以自娱,养生修身,知世悟道才是绘画的终极关怀。也许有人说,这是文人画的关注点,工笔画并非如此,但是对于纪先生来说,他显然是把工笔画当成文人画在画,陈师曾先生提出的文人画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他一样不少,尤其是才情...
他的画论名为《画语录》是总论,其中第一章又既是全书也是石涛关于绘画的理论基础。分别述说一个绘画实践的具体问题,从文化的角度谈论绘画,是画外之话,实际上是指出,功夫在画外。石涛是清代画坛“四僧”之一,画界普遍认为,四僧虽不走以“四王"为代表的所谓正宗之路,但艺术成就却高于四王乃至“清六家"。就...
刘武君师从国画大家,聆听中国美院名师耳提面命,又随高研班游历云南、广西、山西、江西等地;还赶赴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观摩学习,研摹临创,悉心揣摩。内功有诗书古法滋养,外学有从师游历写生润泽,刘武君的画艺境界在传承之上,达到涵育道德,传播知识的高度。
李苦禅:功夫在画外! 一个人如果只会泼墨作画,那仅仅是一个画匠。要多读书。书读的多了,自然会使你的精神境界发生变化。境界变了,画的意境必须也会变化,这就叫“功夫在画外”。 要多画速写,多练字,多读书。画家的速写,如同作家的日记,既练手、脑,又深入了生活。没有生活,无从谈创作,造型不准,笔墨无所...
说起黄建南的成功,他有一套“功夫在画外”的独家秘籍,就是他在央视接受《影响力时代》栏目组的专访,与中视知名主持人路一鸣面对面畅谈艺术人生时所说的;也是他受邀登上北京卫视《名家荟》栏目专访,诠释他“素心待物、结庐天地”的精神家园,讲述艺术创新与实践时所说的,就是这12个字:只要心中有阳光,无处不艺术...
如果说作品是最终呈现的结果,圆大西始终觉得在这结果背后,应该有一个庞大的、全方位的滋养系统,“要努力成为一个通才,具备综合的修养,来构成滋养艺术的养分,‘功夫在画外’,对年轻艺术家,我最想说的就是这句话,反对专门化,追求艺术而非技术,做一个好的艺术家而非艺术工匠。”在圆大西的身上,我们既能...
(二)功夫在画外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不只是马画得十分出色,人物也画得十分精彩。对人物的观察细致入微,画出来的人物画惟妙惟肖,让人拍手叫绝。李公麟曾画了一幅《贤已图》,画的是
功夫在画外——漫话万里英 杜帝 万里英瘦长脸,小眼,不抽烟不喝酒,瘦瘦的,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记得当时为报刊画插图时,与报社编辑们交谈也超不过十句话,一篇文章交给他,他眯起眼睛看了一会儿,然后掏出钢笔刷刷几笔就完成了,我们接过画来常常忍俊不禁,为他的奇思妙想、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