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在 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应为新,即革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大学》开篇,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亲近人民,在于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明明德”指的是要明了高尚的品德,即弘扬美德,发挥正能量。一个拥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人民服务,...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纲。大学之道:朱熹有个说明,一个人在十五岁之前,学习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礼节,就是学习小孩该学习的东西,十五岁之前称之为“小学之道”,十五岁之后,就可以思考人生的一些深刻话题了,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因此称之为“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它源自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对于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一种理想追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道德境界的崇高向往,也为我们今天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二、字面解释 “止”: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达到或实现的意思,强调的是一种目标和结果。“于”:作为介词,表示动作的...
《大学之道》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全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语出儒学经典《大学》。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了解并达到人们都具有的至善的道德本性,在于推己及人,帮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为有道德的人,最后的结果是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并保持人类最高的善。“明明德”就是悟道;去修行做济世救人的事就是“亲民”;“止于至善”...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
在止于至善于的意思 在止于至善于的意思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一个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搏举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2022 Baidu |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 网站地图 | 百度营销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出自儒家经典典籍《大学》。圣典所言一字一句都无虚设,实有其自。本篇文章主要阐释《大学》与周易典籍的逻辑关系,从而让读者一窥儒学的传承关系,是有着一以贯之之道的逻辑的。古代大字同太。言大,就是极,大者,无有超出其右谓之大。而在儒家文化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