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灭尽经》上说得清清楚楚: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果《楞严经》不灭,那么正法时代就现前。因为这个,我们佛教徒必须要以生命来护持《楞严经》,以我们的血、我们的汗来护持《楞严经》,以我们的志愿来护持《楞严经》,令《楞严经》发扬光大,流通到每一个角落去,流通到每一粒...
在佛教里,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唯独楞严经更为重要。凡是有楞严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就是末法现前。所有的佛教徒,必须拿出力量,拿出血汗来拥护这部楞严经。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馀的经典,逐渐而灭。」如果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因此,我们佛教徒,必须以性命...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说万法,根本不离“因果”二字,一个人明白了因果,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命运、掌控自己的人生。“求佛不如求己”,有求皆苦,在很多时候,佛菩萨是给予大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给大众内心一种清净力的加持。然而,“万般皆苦,只可自渡”,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如此,才能在实修路上不走偏,少出错。 二、因贪欲,而生出的贪心。 佛言“众生皆具,贪嗔痴。”其贪,亦是最为严重之事,这个贪心亦是最难被自己控制,最难被自己破除之心。 贪心,其不仅仅在生活之中,在不学佛,不信佛的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在学修之人身上,亦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好比,我们今天行善了,...
在佛经中,佛陀曾将业力比喻“如种”、“如习”。譬如植物开花结果,花虽然凋谢枯萎,但保留下来的种子一旦遇缘,仍会发芽、抽枝、开花、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又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道。 从上面的譬喻可以...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你提出的两点,都是佛教大德讲的,我们应尊重。大德之所以如此定义,是有深层原因的,是方便开导。说“无神论”,主要理由是从佛教最高义理讲的,佛教讲一切众生都是佛,而且一切皆空。从这个角度讲,就是无神论了。但近代大德强调佛教是无神论,主要是由于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主流...
比他资历地位还要高的还有两位,一位是燃灯古佛,一位是琉璃光王佛。燃灯佛之所以称为古佛,就是因为他成佛最早,不论是地位、威望、资历都是在佛教当中排名第一的。在原著第一百回,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成功支行,到西天灵山受封。四人入了坐席之后,因为灵山佛教委员会多了新成员,所以座次要重新调整。原著中写道:...
《地藏经》多次谈到“七日”、“三七日”、“七七日”。《梵网经菩萨戒》中有“七日佛前忏悔”。佛教徒在持咒时一般也是持七遍。在佛教的概念中,七不是数字,是表法的,代表东、西、南、北、上、中、下,指示圆满。所以佛教经常会用七来体现出吉祥之意。
关于死亡,与我们普通人通常认为“一死永灭”不同,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宗教都相信,人死后生命还会以某种形式延续! 对此,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即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众生),如不寻求“解脱”,将由业力牵引,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
山因佛而兴盛,佛因山而扬名。正因为佛教传入峨眉之后,便再次被授予了浓郁的佛教文化,令峨眉成为闻名世界的名山。而凭借着4大名山中的4大菩萨信仰,历来一直香火兴旺、长盛不衰。诸佛菩萨的法身,尽虚空,便法界,示献给众生的相,有万千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皆以教化众生为目的。实际上,在大乘佛教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