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的通篇著作中,不难发现,出现次数较多的两个字分别是“专”和“放”。在庄子通篇的著作当中,处处闪烁着”专注”和“放下”的智慧,人生在于“专”到极致,放得“彻底”:学习要专注,知识需达至精通之境,方能显其威。若求多而不求精,则知识非但无法发挥其价值,反而成为负担。人生需精进而非杂泛,...
《庄子》认为,生命的真谛不在于物质的丰盈或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妄为,而是一种超越现实束缚,达到内心平静与自在的境界。庄子强调,只有心灵自由的人,才能真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超越现实的束缚 《庄子》中的许多寓言故事都表达了超越现实束缚的思想。比如《逍遥游》中...
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深知专注的力量和重要性,在《庄子》中,庄子不惜用捶钩老人、承蜩老人、鲁国木匠梓庆和庖丁解牛等多个寓言故事阐述了专注的巨大力量。同时,在庄子通篇的著作当中,也处处闪烁着专注的智慧。专注当下,减少焦虑 大多数人,焦虑或痛苦的原因往往在于脱离当下,要么为了已经发生的事情懊恼后悔...
庄子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 庄子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安”在古汉语中,有“怎么”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哪里”。) 庄子用这种问答方式表达...
庄子《天道》: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 本末倒置这个成语,他的意思是说把主要的和次要地搞反了,抓不住事物的本质。这里的“本”是根本,像是一棵树的主干;“末”是“本”延伸出来的,像是树干上的树枝,所以有树干才有树枝,不能够本末倒置!上古时代都是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但随着社会...
材料一:对于世间,庄子既是 “热肠挂住” ,为何却又 “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世之显学”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揭示了人生最高境界,即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与宇宙万物合一。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人们常常迷失于名利、地位、财富等欲望之中,忘记了内心的需求,追求外在的华丽和虚荣。然而,人生的真正智慧在于返璞归真,回归心灵。返璞归真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个物质丰富的...
庄子:心病的根源,在于求而不得的欲望 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庄子.达生》前文说到齐桓公打猎时遇到了鬼,一下子变得精神涣散,他的医生皇子告敖说,这是心病。桓公听了,若有所悟,询问道:“既然这样,这个世界上,真有鬼神吗?”皇子马上就信手拈来,列举了许多,令人大...
非也,虽没有记载,但论述不在少数,如庄子所说的“饮酒以乐,不选其具”,更是深刻阐述了喝酒的目的性。 忠贞以攻为主,饮酒以乐为主 其实这个观点还颇有点如今90后的风格,怎样都无所谓,应当保持自己天赋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俗所拘束,饮酒就是为了快乐!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饮酒目的在于礼仪需要...
#晚安[超话]# 庄子《天道》之六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各种道德规范),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