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行书必备字帖——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大图版)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
《圣教序》全篇近2000字,吃透《圣教序》,则王羲之的行书笔法、部首、结构等各要素尽矣;《圣教序》是长篇美文,读懂了,可提高文学水平,亦可领会哲理、佛意,对提高自身国学素养有益。 之后,由《圣教序》转入王羲之墨迹手札,由墨迹手札转入小草《十七帖》,在此基础上拓展学习范...
王羲之书法有两大“绝版教科书”,分别是行书《圣教序》和草书《十七帖》,尤其是《圣教序》,来头不小。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西天取经”十七年之久的玄奘法师,终于返回长安,他带来的是足足五十七卷经书和沿途地理人文方志。玄奘在长安主要做了两件事:开坛讲法和翻译原作。尤其是第二件事,得到了李世民的...
《集王圣教序》、王铎临本王铎临《集王圣教序》,用笔涩与畅相辅相成,爽利与浑厚糅成一体,以圆转贯其气,以折锋刚其势,凝练中寓坚韧,酣畅中显沉着;点画雄壮中有圆润,深得右军雄健之特点,时有涨墨出现,更为作品添色,看似不计点画精准,实乃笔笔达意,展现用笔技巧之高超;体势俯仰翻侧,欹斜反正,跌...
所以,学界认为,褚遂良版本的《圣教序》才是原版,此作以楷书写成,后世点评:“此为百代书法模楷,今时尤重。”此版《圣教序》由于碑石原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所以也被称作《同州圣教序》。它的风头常年被《集王圣教序》压制,真正见过原作的人恐怕不到100个 此碑如今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面斑驳不清,所...
王羲之的书法有两部重要的“绝版教科书”,分别是行书《圣教序》和草书《十七帖》,尤其是《圣教序》更是名声显赫。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十七年后回到长安,带回了五十七卷经书和沿途的地理人文方志。玄奘在长安主要做了两件事:开坛讲法和翻译原作。尤其是翻译工作,得到了李世民的大力支持。经过...
但因《兰亭序》真伪难辨且原作失传,公认最符合原貌的 “神龙本” 也存在瑕疵,所以自唐代以后,学王羲之行书的 “第一入门字帖” 便被《圣教序》取代。《圣教序》全文 1900 余字,皆为日常生活常用字,其笔画牵丝引带、纵逸潇洒,转笔一气呵成,体势内擫,纵长连绵,结体攲侧,别具匠心,左右结构高低错落,...
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全文共计2400多字,现藏于西安博物馆。此碑内容包括唐太宗为玄奘法师翻译佛经而作的序文和太子李治作的序文以及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通称为《三藏圣教序碑》。京师弘福寺僧怀仁集皇室所藏王羲之行书真迹成文,后镌刻成碑。此碑由于直接从唐代所存王羲之真迹...
《圣教序》高清大字版,行书必临之帖,日日临写,庶近圣矣(一)《圣教序》全名为《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三藏取经回来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翻译的经文所撰写之序文。最初是由唐代的书法家褚遂良用楷书书写并刻碑,被称为《雁塔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后来怀仁和尚用王羲之作品里...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