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译文】圣人没有平常的心念,以人们的心念作为自己的心念。人们好的心念,我善待之;人们不好的心念,我也善待之,这就是善的德性。可以信任的,我信任之;不可以信任的,我也信任之,这是大德的信任。圣人在天下,无所偏执的样子,将各种心念都混杂在一起。人们都将自己的注意力...
陈鼓应译为:“百姓都投注于他们自己的耳目,圣人却孩童般看待他们。”(选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张松如译为:“百姓们都专注于耳聪目明,圣人却一律看他们做孩童。”(选自张松如《老子说解》)古今人均将“圣人皆孩之”后面的“之”字解释为代词,即指代“百姓”,将“孩”字理解为动词。首先,这是个“...
释义:圣人让他们都变得像孩童一样。出处: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白话译文:圣人没有固定不...
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前面讲到,有道之人作为领导者,以老百姓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愿,但不是以某一个具体的人的意愿为意愿,而是要把所有人的意愿综合到一起。这才是“以百姓心为心”, “为天下浑其心”。今天这一句是本章的结尾,总结了百姓与...
与孔子相比,老子确实是有点知古而不知今,知天而不知人,所以他才会以婴儿视圣人,由此,他眼中的圣人以孩童视百姓,也不会很奇怪。魏源很清楚:“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诬今不可以为治,...
《道德经》第49章“圣人皆孩之”的意思是()。 A. 圣人是百姓的孩子 B. 百姓是圣人的孩子 C. 圣人像慈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待百姓 D. 百姓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
“圣人皆孩之”,绝不是圣人把百姓当成不懂事的孩子来糊弄,而是圣人把百姓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护。“孩”为动词,“孩之”就是对百姓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看待之、爱护之。为人父母者最有发言权,对待自己的子女是怀有慈爱之心?还是有意的愚弄和欺骗?
圣人皆无父 包罗万象 杂学爱好者 7 人赞同了该文章 从史籍记载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代的圣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母无父。且其母受孕的异象也各不相同。总之,如三皇五帝之类的圣人,他们的降生都异于常人,其母皆是或感龙、或感电、或感星、或感虹、或感瑶光,还有有如踩巨人脚印、...
解析 圣人没有私心,以百姓的意愿为依归.无论善人,恶人,我都与其为善.诚实与不诚实的人.我都与其为信.这样就能使他们重归真善.圣人只要在其位,就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收敛自己的欲望.使人心思纯朴.百姓都善用计谋为自己谋利益,圣人要使他们回到孩童般的纯真善良大概是这样...
圣人因以百姓之心为心,辅助百姓以有成,百姓爱而附之。故圣人在内百姓在外,百姓为圣人耳目躯体也。又因圣人抚育百姓,就像母亲抚育孩子一样,培养百姓成长,所以有“圣人皆孩之”的说法。感悟:圣人无心,以道为心。圣人无行,依道而行。圣人无德,道自有德。圣人无相,因道示形。圣人无能,惟道是从。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