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摘自:《老子·德经·第五十七章》 解释:人民拥有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容易陷于混乱;人们学会的技巧越多,新奇古怪的东西就会不断地制造出来。 德经·第五十七章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
【答案】【解析】“民多利器,国家滋昏”大意是国民物质和思想上的程度越锐利,国家越容易滋生混乱犯错误。“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大意是有能力制作特变的器具的人,必然会安些投机取巧的事,会这样事情的人,就有狡、机变的心思,有这样心思的人,就没有一个未曾受到...
|| 老子曰: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民间利器越多,国家越昏乱。“利器”指能带来利益的东西,可以是技术, 可以是智谋, 也可以是圣人。在不同级别上,如家、乡、邦、天下等,都有利器。这里的利器,指"民之利器",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东西。“滋”是指滋生且越来越多的意思。鱼脱于渊,则国之利器示之于人。 以正治国,...
“民多利器,而国家滋昏。”则是从外交军事的角度来阐说要“无事”,要少战事。这些都体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正确。B项,法家的观点以法治国,提倡用权威震慑臣民,君主要积极主动的行使手中的权力,与题干倡导的无为而治不符。故B项错误。C项,题干内容是谈如何取天下,虽然达到的结果可能是和谐...
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前面讲到《道德经》认为治理国家要走正路,也就是要用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方式,对付敌人才需要出奇制胜。而如果同时治理国人和敌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无事,用天下人都感觉...
经文: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一本作“人多利器”,民即人也。河上公注:“利器者,权也。民多权,则视者眩于目,听者惑于耳,上下不亲,故国家昏乱。”人主用权,百姓所见所听,违反本性,故不知所措。这是“眩”和“惑”的意思。 老子的民有时指下层,有时仅指人,所以有版本作“人”,暗指人主。国家是国与...
1“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以上三段文字所代表的学派依次是 A. 道家一儒家一法家 B. 法家一儒家一道家 C. 道家一儒家一墨家 D. 儒家一名家一杂家 ...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
【题目】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根据材料判断,老子认为造成当时社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A.倡导“为政以德”B.未以“道”治国C.推行“法无不为D.主张“人性本恶 答案 【解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诸子百...
老子曰:“民多利器,..老子曰:“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庄子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到底哪家把科技都视为奇技淫巧?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庄子曰